《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和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讲述了徐福贵经历了内战、五反、大跃进、文革等社会变革,失去了所有亲人,最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想表达的是什么,抓住“分水岭”这个词就行了。
传统上写这么多遍应该是史诗,但余华在这方面的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以前,谁不想写一部史诗?
但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以前,作家们肯定会对人和事,对社会生活进行政治解读,这样的作品才配得上史诗的称号。余华在《活着》中似乎没有在这方面做过任何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展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一个突破还是一个分水岭?
从人性的角度解读社会和历史?
很多解读《活着》的人都认同余华想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说,“我决定写这样一部小说,就是这部《活着》,讲的是人对苦难的包容和对世界的乐观。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我觉得我写出了高尚的作品。”
他还说,善与恶应该一视同仁。
作家经常被引导到北方。
作家必须高尚地写作。
从你是多么富有,成为一个赌博妓女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是活着的。哪种活法更能体现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