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1:
真正进入复旦大学后,我才知道,书上学者说的都是真的。大学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来到复旦,就像去赴一个老朋友的约会,盘腿而坐,没有更多的客套,直接拿着我们手里的杯子和桑麻说话。——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我在内地最好的学校。我的专业是旅游管理。系里教会计的老师是哲学博士。第一节课,他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多小时他在西藏的经历。
系里教经济法的老师是炒股高手,经常和我们交流行情。但他还是个文艺青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在看小说和散文。上次他跟我谈沈从文。系里教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老师,听起来像个北京姑娘。我猜她的兼职是段子手。每节课都要以“我有一个朋友”开头,讲一段话。平时我们不笑,她却笑。-我又不是在新东方上课。已经过了每节课都要听笑话才能集中注意力的年纪了。对于这些例子,我想说的是,复旦让我看到了每一位老师的多才多艺,他们意想不到的“偏偏”就是他们魅力的原因。
网友2:
从两个方面来说吧,一个是师资力量,一个是氛围。我非常喜欢我们系的老师。无论是、陈、、等前辈,还是、等青年教师,都有着相当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陈老师上课脱稿,各种典故唾手可得;
王,一个老顽童,在课堂上肆无忌惮,谈笑风生。他好像是个喜欢提好建议的老顽童。但是看了他的书《范畴论》和《游侠史》,突然觉得和他上课完全不一样了。他幽默庄重,有自己的境界。除了他们的学术成就,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学术态度,甚至是他们的品德。他们有一种深深的谦逊,但同时又有一种自豪感。
网友:
我父亲是1979年考上复旦大学的,我是2007年入学的,相差28岁,以至于我们和我父亲交流经验的时候,常常不敢相信我们是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大一的时候和几个有类似经历的“二代”聊过,发现大家都有同感。因此,大学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象牙塔,而是有机的、不断变化的存在。
一所大学的内在气质是如何形成的?我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命题。现在,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复旦大学的努力和推动是复旦大学成为现在的复旦大学的重要原因。在这里,“大学”并不是一个与复旦师生对立的崇高概念。事实上,为复旦大学制定制度和规定的人,原本就是这里的学生。我战战兢兢的打出这个答案,不仅仅是感谢母校的培养,更是希望它能为正在复旦读书或者即将在复旦读书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个参考的视角。草莺飞几度,有些东西还是会留下。
四位网友:
现在就读于复旦管理学院。复旦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虽然是重点大学,但是氛围和清北完全不一样。清北学术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复旦大学更自由,更轻松。老师没那么重视学习,也没人会因为你成绩差而歧视你。你身边的同学都很贪玩,喜欢体验各种生活,参加各种活动,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没用的活动。
也许这就是复旦的精神,自由而无用。“无用”这个词看似背离了当下的社会价值观,其实蕴含着大智慧。另外,因为经管类专业在复旦大学比较热门,管理学院也很有钱,所以在管理学院读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硬件设施就不用说了,视野更开阔。
五位网友:
复旦大学是边肖的母校。百年名校一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学风、教风、环境。你可以学会做影响你一生的事情和知识。就像站在高处看风景,看的比别人多,看的比别人清楚,处理问题和规划人生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