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王小波的是什么样的人

妖神记第二季2022-07-11  46

王小波的骨灰粉又出来捣乱了!

1952年,王小波出生,他碰巧遇到了被划为“阶级异己”的父亲。这次家庭风波成为王小波名字的由来。王小波天生体弱,缺钙,所以看起来很傻。

王朔复出那年,他说“中国作家写小说,就过红楼梦。”后来有人告诉他,在他沉默的那些日子里,涌现出一个叫王小波的北京作家,大家都说他比王朔好。王朔脱口而出“肖波好”,说“我也好”

肖波的父亲脾气暴躁,不让孩子学文科,因为在那个年代,学文科的下场不好。家里的孩子都是学理科的,只有王小波的哥哥学哲学。10岁那年,在哥哥的鼓励下,小波撬开了父亲锁着的书柜,在里面读了奥维德的《变形计》、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日谈》。

王小波天生就有文科气质。他读得很快。父亲书柜里的书,成了王小波童年的精神食粮。这些经典书籍也在王小波心里种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他甚至会半夜起来,把这首诗写在镜子上,涂上,一遍又一遍地涂,最后把整个镜子涂成蓝色。

1968年,王小波16岁。他响应国家号召,到离家千里的云南插队。那段时间,他成了后来黄金时代的源头。整部小说都在讨论文革背景下的性是什么样的,肖波在后来的采访视频中说。

在云南插队很辛苦,但王小波天生的幽默气质让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忘调侃。“还好猪没有思想,不然看到人不遗余力的把自己的粪便往山上推,会笑死的。”云南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被王小波称为他人生的黄金时代。农场劳动带来的身体上的艰苦促进了肖波精神的成长。后来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了他插队的那段时间。对于一个自由思想者王力可·小波来说,虽然插队下乡很难,但想贫瘠更难。

1972年,王小波20岁。他从云南回到城市,在一家制造厂当了五年工人。王小波一直在看书。他读的书多了,经历的事也多了,自然想对世界说些什么。更何况他天生就有一种优秀作家的气质,孤独,深思,忧郁。回到城市五年后,王小波向《光明日报》提交了一部名为《绿毛怪》的小说,编辑是王小波后来的妻子李银河的一位同事。

《绿毛怪》看了编辑的眼泪,李银河看了小说。当时她觉得她和这个作者之间一定会发生什么。后来,李银河以学术咨询为由,去了王小波家。这次旅行让她大吃一惊。“她长得真丑。”

在他们那个时代,互联网还没有兴起,更不用说手机了。书成了年轻人最常见的消遣方式,借书还书也成了恋爱中年轻人常用的套路。一借一还意味着两次接触。王小波和李银河就是这样开始的。在还书的过程中,小波问:“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说:“没有”小波说:“那你觉得我怎么样?”坦率真诚,但李银河对小波的长相还是有些顾虑。之后,肖波开始给李银河写信。这些信就是后来的“爱你如爱生命”。那些话像优美的乐章,一点一点流进了李银河的心里。

作为一个男性读者,每次读到《你好,李银河》的开头,心里都有一丝暖意,像一缕阳光照进心里。我想今天的李银河再读那些信的时候可能会流泪吧!因为就是这个她最初看起来“丑”的男人,给了她一生的爱。

王小波的作品虽然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但在小圈子里已经很受欢迎了。听说每次王小波的新小说出来,那些文学杂志的编辑都挺佩服的,但是因为小波小说里面有很多当时认为的不良信息,所以不能发表。就连最初在香港出版的《黄金时代》,当时也被视为色情小说,改名为《王二三事》。但是肖波仍然我行我素,不写小说出版。他独立自由,他写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妻子李银河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这可能是肖波最大的写作动机。只有李银河这样的女人才能明白王小波对中国文坛有多重要。

1997年,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还在国外的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如雷贯耳。后来,李银河独自为丈夫选择了骨灰盒。不经意间,她会回头问:“你觉得呢?”当我醒来的时候,我意识到我身后的那个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银河选择了一个适合肖波的墓地,一块独一无二的天然天然的石头。它参差不齐,不世俗。就像肖波一样,他一生特立独行,思想自由。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肖波本人,李银河也许是最了解肖波的人,所以她的话是最准确的。肖波是一位“浪漫的骑士、游吟诗人和自由的思想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834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