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看,朱允炆之所以失国,是因为削藩政策激烈,引起了诸王尤其是燕王朱迪的不满,以及随后战争中的一系列指挥失误。但如果你带着代入感仔细研究这段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拥有节操、军事实力、财力等诸多优势的朱允炆的失败,固然与朱迪善用兵、士兵刻苦、朱允炆指挥失误有关,但我认为朱允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性格和执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暴力和强权带来的社会秩序,往往被称为“文明”和“善良”。五大天王的施政也是如此,这是无数经验和现实所证明的。然而,从小受到帝王艺术教育的朱允炆不同意这一点。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拿着屠刀的对手面前,他在哪里说教?纪高举道德大旗,宣扬道德准则,软化了对手的立场,瓦解了对手的斗志。“别让我有杀叔之名”这句话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从国王的口中说出。如果不能用无知来解释,唯一的说辞只能是人品问题。没有别的办法。
第二,朱允炆的“勿使我弑父之名”遗嘱,无论从道德原则、君臣之义,还是家常伦理道德等各方面衡量,都是符合圣贤教诲和仁爱之心的。这似乎无可非议。如果平时能以王者的身份说出这句话,应该万岁,但是在战争的哪个非常时刻,战场上的士兵听到这句话应该如何选择和操作?刀子嘴不长眼,更何况不是前线的人都知道朱迪。如果误杀皇叔,让皇帝背负“不义”之名,谁能承受,谁能负责?如果你是一名战场指挥官,你应该怎么做?唯一的好办法是避免战争。试想这样的战争怎么可能不败。从逻辑推理和行事风格来看,即使没有朱迪的靖南之战,朱允炆也可能坐不了多久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