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是文官的最高品级,如果不兼任军机大臣,充其量就是个头衔

长三角珠三角2022-07-11  45

上个月底,应读者要求,发表了一篇关于清朝各政府部门之间通信的文章。在评论区,有读者问我大学士在清朝是什么样的官员,不同时期的政治地位有何不同。事实上,很多关于清代内阁和大学士的文章已经发表。今天,我们重温一下过去,谈谈清代的大学士。

清朝努尔哈赤时期,国家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实行家族式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元老院,所有权力都掌握在爱新觉罗氏家族手中。皇太极即位以来,效法明朝,设立了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三个内廷书院,各有一名大学士。这就是清内阁的雏形。

而皇太极时代的内三院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充其量就是皇帝的幕僚办公室。清入关后,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改内阁,大学士定为二等。大学士的封号分别冠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远阁、东阁等殿堂。清初皇族掌权的大局在顺治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内阁在这一时期作用不大。

康熙上台后,八旗贵族得到了有效的分化和瓦解,此前王会议的权限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除了设立秘书室——南书房,康熙皇帝还非常重视内阁,以达到皇权集中的目的。康熙末年,内阁地位不断上升,逐渐取代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权威。

雍正七年,为了应付西北战事,雍正帝设立军部,从此军部成为最高权力中心。但次年,也就是雍正八年,雍正帝又对内阁进行了一次改革,将原本被授予二等功的大学士提升为一等功。由此,内阁大学士成为文官系统中最高级别的官职。

清朝的官职分为文、武两大系统。此外,他们还被分为世界职位和官方职位。所谓“世职”是封爵或继承上一代,但需要注意的是,封号和官职差别很大。比如,一级公仆虽然定位为“上级”,但如果不担任朝廷的职务,就不能说是官员,只能享受头衔本身的各种待遇。当然宗室和八旗贵族一般都是兼职封号和官员。

军部成立后,内阁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作为形式上的最高中枢,内阁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军部从成立之初就被定性为“临时机构”,是没有等级的衙门。比如乾隆时期的首席军务大臣傅恒,他所有的职位都没有列出军务大臣的头衔。

那么有人会问,既然军务大臣没有军衔,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权力?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军务部长的任命。按照清朝的制度,军务大臣照例是从北京、中国二品以上的官员中选拔的。后来条件放宽了,但基本上还是要任用三品以上的官员。

清朝有很多大学士兼任军部尚书,只有兼任才能彰显政治地位。这正是我们所说的nave。如果一个大学士不是军务大臣,那么他只有名声没有实权。相反,如果一个军务大臣不担任大学生的职务,在文官的职级上就没有优势,就会很憋屈。

十三年,内阁做了重大调整。取消原中和殿大学,增加体仁馆大学。也就是说,乾隆以来,内阁大学士是其中最杰出的。但实际情况是,升保和殿的大学生寥寥无几。雍正时期有鄂尔泰、张,乾隆时期有傅恒。但自从傅恒死后,保和殿就再也没有一个清朝的大学士了。于是,排名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内阁第一官员。比如李鸿章升上文华殿大学士,获得汉臣中少有的荣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交问题成为清朝的头等大事。恭亲王奕邀设立丞相衙门,负责国家事务。此后,总理衙门成为与军部并重的中央机构,内阁的地位再次被削弱,基本成为边缘化的部门。

但在非常重视爵位的清朝,大学士虽然只是一个名字,但依然是公务员的梦想。因为只有取得大学学位,至少合办大学学位才能称得上“宰相”“宰夫”,而在官职排名中,大学学位的头衔自然更光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8187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