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不败将军”这种说法,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比如四个野战军的指挥员中,彭总吃了闽东、闽西战役的败仗,粟裕吃了南麻、豫东包括S、四平街战役第二阶段的败仗。总的来说,真正在大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二野军长刘伯承元帅。
(少帅刘伯承)
在西府战役中,彭总差点打死擅自撤退的新4旅旅长。豫东会战第二阶段,华野渡河北上撤退时,纵队司令员陶勇的记忆是“比长征还艰难”。四平街就不用说了,让廖耀湘和陈明仁有一段时间很美。但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大规模战役中,刘伯承元帅在战役指挥上几乎没有犯过什么严重的错误,所以他是不败的。
很多军迷忽略了刘帅在长征中的巨大贡献。作为红军的参谋长和先遣队的指挥员,刘帅总是带领部队担负起开拓的任务,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夺取泸定桥,与小结盟,强渡彝区,等等。刘帅亲自在前线。抗战爆发后,由红四方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129师以刘帅为师,不仅有政治因素,更有长征路上“军神”所表现出的指挥艺术。
(抗日战争时期)
刘帅是战术大师,他的指挥艺术体现在《亮剑》中七根村的“重叠”,他的战场代表作有向塘伏击战(击毙日军180辆)、神头岭伏击战(击毙日军1500余人)、长生口伏击战等。二十九师渡黄河到抗战前线时,只带了一个旅部,三个战斗团(769、771、772)和一个教导团。所以陈赓将军的386旅的所有大规模战斗,实际上都是在刘帅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
129师只有4个主力团,三年发展到近50个团(百团大战129师出动46个团),开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能够成为几大军区中最强的,刘帅功不可没。其实晋冀鲁豫军区也是抗战胜利后最强的,有42万野战军和地方军。然而,只有四个主要纵队参加了大别山的大跃进(另有25个骨干团被派往东北)。
(解放战争时期)
上党战役、平汉路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驰骋中原,直接牵制了郑州绥远全部敌军和徐州绥远一部分。在华东野战军最困难的时期,正是刘帅领导的更名后的中原野战军,拖住了邱清泉的第5师、胡琏的第11师等王牌部队,使他们不能频繁出现在苏鲁战场。1947年8月,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大别山斗争是中原野战军最困难的时期。刘帅的四个纵队挡住了白崇禧的三十三个整编旅,包括广西第十一师和第七军。国军在山东战场上经常缺兵,这是中野以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试想,如果这33个整编旅中有一半能增援山东,华东野战军就不可能恢复发展得这么快(7月以后)。
即使在白崇禧指挥优势兵力围剿期间,刘帅也没有犯过什么重大的指挥错误。中野虽然在频繁的战斗中损失了不少人手,但是没有建制损失的记录,非常难得。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严重缺乏重武器的中野部队10多万人,仍能包围12万人的黄维兵团。这有多强?
“瘦驴要拉硬屎,英勇奋战值得。”这是刘帅的战斗口号。瘦马中野在刘帅的指挥下,配合华野取得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渡江战役后,第二野战军直入浙赣线,配合第三野战军解放东部各省(第二野战军是战略预备队,准备对付可能的武装干涉)。刘帅也是南京第一任市长,后来接到跑西南的任务。
(刘伯承元帅)
第二野战军仅以两个团为主力(陈赓所在团隶属于四野司令部),在四野一场的配合下,以不足60万的兵力消灭了西南余敌90余万,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足见刘帅大兵团的指挥能力。回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间的战斗,刘邓的军队几乎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不可战胜的军队。
天下平定后,西南军区司令员刘伯承要求解除兵权,调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他致力于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教育,正直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为军人树立了典范。
(刘司令员检查士兵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