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入侵法国,丘吉尔为什么对法军失望?

红星二锅头56度2022-07-10  21

1940年5月7日,英法联军试图救援挪威,但未能成功,挪威沦陷。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面对人们的谴责和要求他辞职的呼声越来越高,他试图为自己的政策辩护。说实话,他不想在这样的“耻辱”中下台。

三天后,德军分三路进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法国战役打响。当天晚上,无法挽回局面的张伯伦向国王递交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为英国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历史舞台。至此,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绥靖政策结束。

正是从这一刻起,英国人放弃了民族存亡之际绥靖政策的幻想,拿起武器投身反法西斯战争。然而,新组建的丘吉尔内阁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张伯伦绥靖政策的恶果。此时德军已突破阿登山脉,正向法国腹地快速推进。

战役第5天,德军A集团军群已突破马斯河,前锋直指英吉利海峡。不仅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主力有被包抄的危险,驻守马奇诺防线的法军也将腹背受敌。惊慌失措的法国总理雷诺打电话给丘吉尔:“我们被打败了”。

丘吉尔被德军凶猛的攻势所震惊,但他更担心毫无斗志的法国人能否有信心坚持下去?为了守住欧洲最后一片土地,他决定第二天亲自去法国。这个时候要给法国人带点信心。令他失望的是,法国人的脸上充满了忧郁。

丘吉尔听完战局介绍后问:“战略储备在哪里?”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回答,“一个都没有”。结果完全出乎丘吉尔的意料。在他看来,800多公里的边境线没有强大的机动力量,法国的国防意识太薄弱。

丘吉尔没有因为糟糕的战局而迁怒于法国人,因为与法国人相比,英国人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原来,自宣战以来,英军8个月只派出了10个师,没有坦克师。说白了,丘吉尔似乎“没有脸”指责法国人无能。

丘吉尔努力尝试,也无法改变局面。德国对法国的入侵势如破竹,英法联军被彻底扭转。为了减缓德军进攻,丘吉尔主张反攻,打到德军侧翼,但法军总司令甘末林认为没有希望。“盟军在数量、装备和方法上都处于劣势”。这就像是没有士气的表现。

俗话说,兵不厌诈。总司令认为,这场战役毫无疑问会打败仗,基本没有扭转的可能。雷诺决定改组内阁,任命83岁的贝当元帅为副总理,73岁的魏钢为法军总司令。但是丘吉尔对战争的方向越来越没有信心。

首先,为了给法军打气,丘吉尔在保证英国本土防御的前提下,出动了10个战斗机中队支援法军。然而英军空军从英吉利海峡飞来,只有20分钟的停留时间空。再加上德军88mm高射炮的阻挡,损失非常惨重,控制权空始终掌握在德军手中。

其次,新任法军总司令魏钢召集盟军高级将领制定反攻计划。各国各抒己见,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等到所谓的“卫岗计划”传达到前线部队时,已经是三天后了。关键时刻拖延就是“找死”的节奏,联军自投罗网。

更有甚者,盟军统帅部在统一指挥上几乎完全失败,英国远征军已经连续四天没有接到上级的任何命令。换句话说,正是盟军领导人的低效和无奈,让战场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德国人手里。这样一个“麻木”的指挥系统,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

忍无可忍的丘吉尔同意了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港撤退的请求。他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积聚更多的力量来加强英国的国防。说白了,法国没救了,英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唯一的出路就是英国人在未来的战争中自救。

随即,他要求驻法英军在敦刻尔克周围设立防线,实施“发电机计划”,开始有序撤离联军。然而此时丘吉尔应该“感谢”德国元首,他的“停止进攻”命令使得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停在了距离敦刻尔克16公里的地方。

英法联军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在集结分散兵力的同时,利用各种国产船只航行于英吉利海峡,以迎接盟军向英国的撤退。等到德国元首“百无聊赖地醒来”下令进攻时,已经有33.5万盟军官兵获救,全英人民欢呼雀跃,认为这是一场胜利。

但冷静的丘吉尔纠正道:“自古以来,没有一次胜利是靠退却取得的”。

你觉得这句话对吗?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参考:二战

欢迎搜索关注《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791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