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素有“山海仙境、酒城”的美誉。
这里依山傍海,可谓人间瑶台。变幻莫测的海象,海市蜃楼,八仙渡海的神话,徐福东渡海的故事,秦始皇射鲨的传说,给烟台的山川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近代开埠时期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美丽的海滨风情,使烟台成为著名的滨海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其实烟台位于山东省,就像山东位于全国一样。烟台经济总量大,在山东省排名第二,仅次于青岛。但是中心城区经济不够强,而县域经济却很发达。龙口、莱州、招远、蓬莱、莱阳等县级市都很不错。烟台的四大支柱产业,电子、黄金、机械、食品。
烟台城市化
有了任务目标和前进路径!
9月30日,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
论加强和改善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提出
以“七大系统”为支撑,
着力实施“七大工程”,
港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创新、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宜游
国际海滨城市!
七大工程打造梦想之城。
空之间的优化
打造“中心城市”第一引擎
芝罘组团打造以文化、商业金融、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
莱山高新区组建了一个以行政、文化、教育、科研和高科技为重点的城市创新区。
穆平组团建设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医养结合的综合功能区。
开发区——福山集团将打造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临港空经济的现代化经济中心。
蓬莱-长岛集团将建设以文化旅游、生态、海洋经济为重点的特色功能区。
两条铁路、两个港口、两条道路和一条水路
启动渤海高铁
“两条铁路”建设,即推进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启动实施环渤海高铁潍坊至烟台段,不断完善升级铁路网,全面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全国高速铁路网的联系。
建设“两个口岸”,空口岸:加快启动机场二期工程,抓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逐步实现机场与高铁、城轨等其他交通方式的“零换乘”;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空公司的战略合作,开通或加密与全球主要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航线,打造辐射全国、连接日韩、面向全球的航空公司空服务圈。
海港:推进烟台港西移,实施西港区二期30万吨原油码头、西港区至淄博输油管线复线等11个项目,建设临港工业区;提升芝罘湾港区,打造面向东北亚的邮轮母港和海上旅游集散地;引导其他港区实施差异化发展,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的港口集群。
“双向”建设是优化加密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蓬莱至栖霞、龙口至青岛、文登至莱阳高速公路,实施G18吴荣高速公路改线,规划建设栖霞至海阳、莱州至穆平高速公路。提高国省干线服务能力,加快开发区至蓬莱段滨海路建设,实施G228国道改迁,使中心城市和县城全部由一级公路连接。
“一水”,实施河库水系连通工程,适时启动老兰水库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海水调水工程”,在长岛、龙口、穆平、莱州、海阳等县市的偏远海岛和缺水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海水淡化工程。
“三改一通过”
三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
“三改”即完成棚户区改造,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施背街小巷改造。
“一通”,中心城区贯穿塔山南路、塔山北路,开工建设6座立交桥,完成68条断头路、T型路改造,启动管亥路与滨海路6条连接道路拓宽、5个路口渠化,新建、改建、插入部分停车场缓解交通拥堵。
“五生态”工程
彻底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
“加快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2017年全面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5万户以上煤改气改电。完善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燃气管道和供热管网,不断扩大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比重。”“推广清洁型煤和节能环保炉灶,替代居民家中取暖和做饭的散煤和落后炉灶。"
【扬尘防治、水体整治】严格建筑扬尘控制,规范施工现场围挡内容设置。以“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2017年,重点河流劣五类水体将全部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整治,8座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2020年,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两个100%”。以“用”为重点,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鼓励再生水在工业、环卫、景观等领域的使用,力争2019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
“散乱污”整治,全面清理取缔小石头、小造纸、小电镀等“散乱污”企业,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加强垃圾综合治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两年内全面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实施城市生态修复,所有县市达到省级及以上生态园林城市或森林城市标准。
“一岛一带两块”
推进朝阳锁城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建设生态岛,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长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高标准编制《长岛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创建海洋国家公园,创新管理体制,加快向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特色功能区转型,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
创造一个仙境般的沿海地带。编制昆嵛山至长岛沿海一线文化旅游线规划,协调马洋岛、崆峒岛、芝罘岛等开发利用。,建设和提升沿线一批精品线路、精品景点、精品区域,形成“仙境海岸”核心文化旅游区和“黄金文化旅游带”。高标准实施北环芝罘湾片区、夹河东岸幸福片区、火车南站片区、西部港口新城、东部新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形象。
保护两个历史文化街区。高标准推进朝阳街、锁城保护整治,传承历史,保存记忆,发展新业态,打造展现烟台历史文脉的特色街区和精品街区。2017年11月底前完成房屋和土地征收,同步进行区块建设和修复,争取2018年底基本完成。
公共服务推广
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计划。
【公共服务设施】高水平建设城市社区综合性、多功能、规范化、便捷化的党群服务中心。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应当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备党群服务中心管辖的群众健身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推进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公园免费向社会开放。
【公交】优化公交线路,打通公交“最后一公里”,提高城市公交效率。兼顾旅游发展需求和游客数量,合理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景区停车场等设施。
【教育】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工程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完成学前教育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
【养老】打造“健康烟台,养生胜地”品牌,发展“大养老+小医疗”、“大医疗+小医疗”、“医养并重”、“分散养老+医疗网”四大医养模式,建设国家健康城市、国家医养结合城市、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
【城市安全】加强预警预报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防火防汛、防强降雪、防风暴潮、社会治安等应急能力和水平,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的牌子打得更响。
智能城市
“互联网加城市”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智能应用】开展“互联网加城市”行动,将互联网、云计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支撑和布局。
【智慧城管】建设数字化城管监管和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强环境监测、供水、供气供电、生命线保障等运行数据应用。,扩大城市管理的可视可控范围。
【智慧政务】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服务中心,完善网上行政审批,形成行政审批高效、公共服务便捷的智慧政务体系。
【智能交通】建设综合运输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改善交通组织方式,控制交通拥堵。
【智慧教育】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人与人的交流”
【智慧民生】整合各类民生相关资源,打造能够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平台,拓展市民卡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烟台城市化的七大支撑系统
主要支持系统的进展,
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1.规划系统。
纵向上,市、县、镇、村四级规划网络紧密相连,覆盖全球,使规划“一盘棋”;
横向上,城乡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都“融为一体”,实现规划“一张图”。
到2020年,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2.生态系统。
到2020年,全省及以上控制性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到2020年,完成森林抚育6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
到2020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空保持在310天以上。
3.运输系统。
陆海立体交通设施空全面升级。发展了10个港口和8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群。建成了导航空的枢纽城市,提高了高铁的覆盖面和速度,打通了铁路的“卡脖子”路段。高速公路“四纵三横”布局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网互联互通。
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70公里,形成3.5小时到北京、4小时到上海、2小时到日韩、7小时到辽东半岛的高铁服务圈。
4.公共服务体系。
党建、教育、医疗、养老、商业、体育等公共设施。配置合理优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人,床位6.6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6岁及以上人群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9.7年,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健身圈、医疗服务圈、便民生活圈。
5.管理系统。
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体制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城市“四化”和“四化”力度,形成城管、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法制化、网格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到2020年,40%以上的市县主次干道达到深度保洁标准,“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6.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埠文化、海洋文化、神仙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胶东红色文化影响力增强。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城市精神不断升华。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单位、建设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更加浓厚,地域特色文化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到2020年,文化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显著提升。
7.工业系统。
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产业新格局,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强市,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强市。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继续提高。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