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感慨是什么意思2022-07-10  13

《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剩下的,气,阴阳,经络等等,其实都是之前理论的整合。《内经》学术体系中的医学理论内容,基本上可以用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分别是表现、诊断、疾病、治疗和养生。此外,它们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和医学伦理的讨论。

《黄帝内经》分为两本书,一本是《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二、《灵枢经》,简称灵枢。《黄帝内经》中的“素”字可以作为根本解释;“问”就是黄帝问齐伯。明代名医张景岳在《灵枢经》中对“灵枢”一词解释如下:“神之枢,谓之灵枢”。人的阳的本质叫神,阴的本质叫神,意思是说这本书讨论的是“神”和“神”的关键和简明的内容。

据《隋书艺文志》记载,除《黄帝内经》外,还有《黄帝内经》。这两本书是姊妹篇。

简单来说,《内经》把人放在宇宙和自然中进行考察,认为人虽然是万物中最贵的,但也是自然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提出了《论语》“怒达于天”,即人体的生命活动(怒)与自然(天)密切相关,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生命观,比割裂人与自然的医学概念更符合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

《苏文·贞观大论》:“天地之大规,人神之通也。”

《苏文·四气调神》:“人能应四时,天地为父母。”

也就是说,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所以疾病的防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

受先秦时期气一元论的影响,《内经》认为“气之精”是物质的起源,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都是阴阳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黄帝内经·真脏玉机论》也说:“天下有数,五色脉变,恒常,道在于一。上帝不能回头,但如果他回头,他就失去了机会。”《内经》据此建立了以整体功能失调为判断核心的疾病观。

另外,《内经》是记载针灸经络理论最早的经典,记载的针灸内容应反映战国至西汉时期针灸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水平。《内经》中的经络理论是以古代解剖学为基础的,如《灵枢·水镜》说:“十二经脉……夫若八尺长,其皮肉在此,可外测而循,其死可解剖而观。脏腑的坚脆,五脏六腑的大小,谷数,脉长,血浊,气数,十二经脉……都有大数。”

从学术角度看,《内经》从功能、整体、变化三个角度阐释了与人体生命相关的基本规律,是中医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医流派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以及临床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756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