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利益交换才是核心。
可以回顾一下恒大的起源。尚未交付一辆车的恒大,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震惊业界。
1月24日,恒大宣布以每股27.3港元的价格向6名投资者配售9.52亿股新股,共募集资金约260亿港元。
25日,恒大股价暴涨逾60%,最终上涨51.7%。其市值一天暴涨1400亿港元至3998亿港元。根据公告,参与恒大战略融资的6家投资方包括成渝控股有限公司、上虞有限公司、和颐融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崔林环球投资有限公司、陈凯云、刘明辉。
就在4个月前,恒大刚刚获得40亿港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云峰基金、滴滴出行。这也是马花藤和马云首次投资同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二马”的罕见组合也凸显了许家印“朋友圈”的强大吸引力。
1月25日最新消息显示,法拉第未来(FF)计划在中国开设工厂。吉利将为部分车型提供代工服务,并准备将工厂设在“中国一线城市”。该工厂最初的年产量将超过10万辆。此外,法拉第未来将考虑在同一城市开设一个RD中心。
吉利汽车与FF的关系是制造服务合作伙伴,双方也同意在FF车型的自动驾驶方面进行合作。吉利还将帮助改进该车型的工程设计,并添加包括自动驾驶功能在内的智能汽车技术。此外,FF将效仿百度和富士康的模式,利用吉利广阔的SEA架构开发新车型。
相关资料显示,沉寂近一年的Faraday Future (FF)在北京仍有近百人的团队。
此外,FF正在寻求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在美国股票市场上市,目前正在与Property Solutions收购公司就合并事宜进行谈判。
法拉第未来(Faraday)已同意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地产解决方案收购公司(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合并。吉利将以上市公司股份私募股权投资(PIPE)的形式为本次交易提供7.75亿美元的融资。这笔交易将把法拉第未来的估值提高到27亿美元。
目前FF透露的各种信息非常有限,但吉利为什么要做FF的幕后推手?
业内给出的解释是“焦虑”。
也就是吉利自己的新能源战略一次次受挫。
吉利造车22年,累计销量960万辆。今年即将迎来第1000万辆的历史性突破,成为千万量级的巨型车企。
然而,与如此辉煌的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利的电动化转型没能延续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市场优势。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谓滑铁卢,新能源汽车“几何”销量仅1165辆,同比去年下降72%,整个新能源和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9%,占吉利汽车总销量的5%。
吉利的新能源在国内外的存在感都比较弱,很难上新能源车畅销榜。现在吉利的新能源,更不用说和特斯拉比了,已经被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超越。
新能源正在成为吉利难以言说的痛。
吉利为什么喜欢FF?
至于贾跃亭何时回国完成造车大业,舆论热点已经消退。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FF可能只是吉利新能源布局中的一环。
短短10天内,吉利汽车先后宣布与百度、富士康、腾讯合作打造智能新能源汽车,FF只是新的合作伙伴。
描述:
作为吉利百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基于全新研发的纯电动架构——浩瀚海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紧密合作。
与吉利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和出行企业提供OEM生产和定制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以及电动汽车全产业链全流程。
与吉利腾讯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驾驶舱,全面整合吉利和腾讯两大生态,打通手机和汽车的服务场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车载内容和服务生态。
1月25日,韩国SK控股集团与中国吉利汽车达成协议,共同发起数亿美元的基金,投资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等相关项目。
这显然是吉利新能源汽车布局的新棋子。
为什么吉利会有如此全面的布局,甚至不惜代理代工厂,或者不惜牺牲自己?从领导变成帮手,配角?
背后的场景可能是其新能源战略的受挫。
与吉利富士康的代工合作使整个行业具备代工能力,而与SK的合作则直接拥有电池供应链。
与富士康合作的背后,还有苹果汽车。
汽车行业未来五年最大的变数。
供应链整合对现代管理者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供应链是指参与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求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供应商,也是供应商的客户。他们不仅向上游贸易伙伴订购产品,还向下游伙伴供应产品。
那么如何使这些供应链整合的利润最大化呢?
吉利需要一个品牌,一个新的动力品牌。
所以两者一拍即合,ff吹的牛是吉利实现的,而吉利最大化架构效率,通过FF快速切入高端电动车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