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恩师情教师节快乐

天津万象城2022-07-10  30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浓情九月,恩师难忘

Teachers' Day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当中有的四赴巫山,为脱贫攻坚贡献烟台力量;有的潜心教研,填补国内外教学空白;有的致力非遗传承,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者;有的扎根基层,在海岛和山区春风化雨育桃李……

他们是谁?为何常驻山村?为何跋涉支教?又为何将无私的爱给了学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老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凭着奉献、舍我的精神,点亮城市、乡村教育的征途。

今天,是我国第36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向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等教师先进典型致敬,礼赞他们,学习他们!

烟台农业学校 冯钢铭:

跨越2000余公里“连接”山海,扶贫路上坎坷幸福

52岁的冯钢铭穿越2000多公里,横跨大半个中国第四次奔赴巫山。他是一位专家,更是一位教育扶贫的实践者,他将扎实的脚印留在了巴楚大地,他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奉献与智慧,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着山东力量。

2018年初到巫山,冯钢铭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当地的情况,到岗第一件事便是深入一线调研。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巫山县26个乡镇,冯钢铭走过了25个。他不惧艰险,常常在山高路陡、崎岖湿滑的山区跋山涉水。磨破了鞋子、磕破过膝盖、杵伤过手指、掉进过水田,这些事在冯钢铭那里窸窣平常,他常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工作。

冯钢铭调研发现,在巫山65万人口中,常住人口有45万,其余的20万青壮年在外地打工,当地的留守问题和重组家庭问题很突出。他随即提出了巫山教育扶贫的痛点:要切断贫穷的代际传播,先要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入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时间很紧迫,不能浪费在巫山的每一天。” 这是冯钢铭发自肺腑的话语,也是他自2018年至今始终践行的诺言。

作为烟台•巫山“组团式”支教团领队,这位皮肤黝黑的山东汉子,用汗水、用真情、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在教育扶贫的路上播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冯钢铭以支教为抓手,实现了教育、科技、创业三效合一。他以扶贫为导向,扶志、扶心、扶技协同发力,创新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巫山”“博士进巫山”“心理关爱进巫山”的三“进”巫山行动,让当地少年儿童和无数家庭受益。

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冯钢铭敏锐的发现,巫山的孩子有的心理问题严重,甚至发生了多起少年儿童自杀事件。由于巫山没有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冯钢铭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去开导孩子,但由于自己终究不是专业心理辅导师。这坚定了他要开展“心理关爱”进巫山项目的决心。

2019年底,冯钢铭成功促成烟台市芝罘区心康职业培训学校与巫山职业教育中心签署了校校《合作共建协议》,拟将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打造成一所区域性的心理咨询样板学校。同时签署了《捐赠意向书》,目前正在筹建巫山首个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此外,在冯钢铭的影响下,山东省多位心理学方面的教授来到巫山县开展了公益活动。

根据多年的实践调研经验,冯钢铭认为解决巫山县贫苦现状的根本之路是推动产业发展。2018年下半年,冯钢铭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和重庆大学的博士专家,首次在巫山县成立了博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的工作取得了烟巫两地领导和两地教育部门的认可。2019年8月又在烟台•巫山产业园双创中心正式筹建了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探讨科技扶贫的新模式。

“我不想种草花,我只想种果树。”这是冯钢铭最常说的话语。在这位支教人的心中,教育扶贫犹如种果树,它虽然不能马上开花结果,甚至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不被外人所知,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只要用心、用情、一丝不苟地耕作,这棵果树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烟台职业学院 刘彩凤:

她创下全球大赛一等奖,带领学生竞赛路上披荆斩棘

她育人,像匠人在创作,在锤炼学生的同时,也重塑着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的烟台职业学院教师刘彩凤,在揽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的同时,在教育这条路上,踏出了一个又一个执着奉献的步子。

刘彩凤从教20多年,平均年授课达到700余学时,平均周课时近20节。在学生眼中,她是良师益友,她要求自己第一堂课就要记住全体同学的名字。十余年来,通过她的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及全省专业技能竞赛时,获得省级以上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5 项、二等奖 19 项。

任教之初,刘彩凤自认为底子薄,于是她探索实施了“电子日记辅助”“师生角色互换”以及“建立容错机制”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这些方法与学生一起积累问题,汇总解决不断进步。

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刘彩凤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曾在“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创造出烟台市该考试的历史最好成绩,26名参考学生中21人通过考试,获取中级网络工程师资格,9名同学进入烟台市前10名,1名进入全国前50名,通过率达81%。目前,200余名同学在她指导下获取中级网络工程师资格,实现行业内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她担任国内各省、市、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竞赛命题专家及裁判20余次;应邀参加全国各地教学经验分享10余次;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校企案例开发,为出版社做英文专业书籍的翻译校验10余部;为社会培训网络工程师500余人。她带领团队义务为烟台教育网等多家网络升级改造,为烟台市6个居民小区做宽带技术支持,节约成本近10万元。

由她主持的《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4月主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导入国际标准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编著出版两部共计120万字的教材。她开发的教学案例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获奖作品被美国思科公司在全球180多国家中广泛推广于教学和比赛。

2011年,在首届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亚太区教师教学案例设计大赛中,刘彩凤设计的英文教学案例被评选为亚太地区一等奖;2013年,在首届全球教师教学资源设计大赛中,其设计的英文教学资源以亚太区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参加全球评选,作品最终从110多个参赛国家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第一名。成绩揭晓后,世界网络行业巨头、思科公司全球网络技术学院技术总监John•Lim发来贺信,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其颁发了“教学卓越奖”和“突出贡献奖”,授予她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大中华区杰出教师”荣誉称号。

刘彩凤不仅课业抓得紧,对学生更是如家人一般。2009年,刘彩凤第一次带学生参加比赛,假期里,由于食堂、宿舍关门,她便和搭档老师一起为学生买回了行军床,为学生在实验室安家,解决孩子们吃住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正在准备考试的学生买不起书本,她又自费购买资料书、生活用品等送到学生手中,就这样,她先后资助了30余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她爱学生,爱教育,在奋斗的路上斩获了烟台职业学院十佳教育工作者、首批教学能手、首届师德模范,以及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她是千万教师中的一员,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师者大爱。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教师 李昕蔚:

教育志愿者让农村孩子接受到优质的音乐教育

2001年9月,李昕蔚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2014年9月,她成为了山东省首批教育志愿者,正式开启了志愿服务之旅。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奔赴菏泽郓城,培训当地的音乐教师,让农村的音乐教师也能接受专业培训,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的音乐教育。

工作以来,她先后参加区、市、省音乐优质课比赛,并最终荣获全国音乐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被山东省教育厅聘为音乐课程专家、受邀参加“浙派名师”活动、兼任鲁东大学硕士生合作导师、被齐鲁师范学院聘为“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特聘教授、被沈阳师范大学聘为国培授课专家。

2014年暑期,山东省教师志愿者音乐学科核心专家组支教团队,还没发出招募令之前,李昕蔚就率先提交了申请书。2014年9月,首批山东省教育志愿者在济南集合,集体奔赴菏泽郓城,正式开启了志愿服务之旅。志愿者们每隔一周去一次,周五晚上赶到,连夜集体备课,周六上课一整天,下课后直接返回。

她们首先对郓城的音乐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前测,了解师资水平,然后再按照音乐教师最应该具备的核心教学技能展开培训,共分了三大学习模块——声乐、模块和舞蹈。为了帮扶更有针对性,需要根据当地老师的能力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培训内容全部按照当地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来设计。学员老师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因为周末学习的内容马上就可以在下两周的教学中得以实践。这种“最接地气”的支教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2015年秋天,首批志愿者和新加入的新生力量组成了更大的团队分别走进全省的14个县,辐射到了齐鲁大地11个地市,把郓城支教的成功经验带到更广的范围。

这一学年,李昕蔚担任了沂蒙山区沂南县的支教组组长,志愿者团队是由高校教授、一线骨干教师以及沂南县当地的骨干教师三部分构成。他们创新地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高校教师与一线教师配合上课,专业技能训练由高校的老师进行授课,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内容则是由一线教师负责,2-3人同时授课,同伴合作、相辅相成、形式活泼。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每位志愿者老师都能把自身的宝贵经验进行传递,使学员的收获最大化。

自我奉献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成长历程,在成长中,李昕蔚自我激励、自我奋进,以满满的正能量影响学生、影响家人、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烟大附中 迟玉晖:

辅导心理案例近千例,她用爱拉回问题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只有爱,才能让心灵影响心灵,灵魂唤醒灵魂。”这是烟大附中迟玉晖老师的一段话,从教20多年里,她用爱解决了近千例学生心理问题,将孩子们拖出青春期的困惑。

2003年,迟玉晖进入烟大附中任教,担任初四毕业班物理老师。教学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有厌学、焦虑、抑郁倾向、打架斗殴等偏差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孩子。揪心之余,迟玉晖不断思考导致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她试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向孩子们伸出援手。

于是2009年,迟玉晖自发学习心理学。2012年6月,当她得知六年级一名女生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后,她主动找到孩子和家长沟通。在与其母亲的交谈中,迟玉晖发现,因性别原因孩子出生后差点被遗弃,并且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来自家庭的接纳和关怀,这导致了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为此,迟玉晖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方案,对母女同步进行针对性帮助。几次调解后,孩子状况明显好转,此后她不断跟踪辅导,终于使孩子平稳地度过了初中生活,并先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心仪的高中和大学。

在心理学进阶的路上,迟玉晖通过大量辅导实践发现,不仅中学生需要心理疏导和干预,一部分小学生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逃避上学、性别取向等。为此,她主动申请承担全校九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课,视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案或团体辅导。

2012年至今,经她辅导的学生已近千例,其中问题较严重者不下50例:有沉迷网游逃避上学的孩子,有被仇恨冲昏头脑频临犯罪边缘的孩子,有对生活失去兴趣企图自杀的孩子……迟玉晖几乎拿出自己全部的课余时间。每天晚上,她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午饭也总是错过饭点,为了能让有问题的孩子和家庭通过咨询得到缓解,她觉得苦和累都不算什么。

居家网课,部分家庭产生了亲子关系问题。迟玉晖心里挂念着每个孩子,她不断地和家长交流,听取反馈,每个周末为不同年级的家长开办专题讲座。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家庭,她则直接进行电话咨询指导,在线为孩子及家长们做免费咨询,有的家长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多小时。

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一直异常忙碌的情况下,迟玉晖抽出课余时间,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对有困难的家庭免费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咨询。一时间,从各个小区到海阳、莱阳、青岛、临沂等周边区域,许多家庭慕名而来,在她的帮助下亲子关系缓和了,家庭氛围更好了。

2015年2月,迟玉晖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2009年9月她获得了“莱山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3年2月荣获莱山区委区政府嘉奖。奖项背后的迟玉晖带着“爱是教育的根本”这个理念,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育人职责,用爱为学生塑造美好心灵。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李燕:

6年间义务带队晨练,数千人受益其中

在莱阳家长的圈子里,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老师李燕是个大名人。

为啥?

她放弃节假日休息,每天带着孩子和家长义务晨练已经有6年了。一传十、十传百,周边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数千人跟着她强健体魄,多所学校的孩子们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

1997年大学毕业的李燕进入学校工作,成为一名体育老师。素面朝天、运动装、平底鞋成为她每日的标配。在日常教学中李燕发现,学生里“高富帅”多:“高”是体重高,“富”是脂肪厚,“帅”其实是衰,看似人高马大,其实弱不禁风。

于是,2013年,李燕充分利用学校承接《五•四学制区域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契机,开展体育实践。她清楚,体育锻炼除了能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不惧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而完成体育锻炼形成优秀品质的工作,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和家长的责任。于是她向家长发出倡议书,倡议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晨起锻炼。

2014年起,每逢节假日,李燕就带着学生和家长来到莱阳农学院运动场上锻炼,从6点开始,每次锻炼一小时。这让许多孩子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也让许多家庭在陪同孩子锻炼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使得身体在锻炼中受益。

就这样,节假日锻炼的队伍从十几人发展到数千人,如今单日锻炼的人数最多一次高达180人。家长们口口相传,队伍里的学生从李燕所教的班级拓展到整个学校,再延伸至莱阳市里各个小学、初中、高中,家长们带着孩子慕名前来。

有的孩子体质较弱,李燕会提前摸清情况,在锻炼前嘱咐一句,“提前给孩子喝杯糖水或橘子汁。”用她的话说,“人越来越多,不仅要忙活带队锻炼,还得‘察言观色’,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

“我们有一个群,家长换了一批又一批,每次早上去了看到家长在等我,觉得不管有什么事也得坚持下去。”正如李燕所说,带着家长孩子义务锻炼的6年里,她从没有间断过,当自己临时有事时,她就让同是体育老师的丈夫或是同事帮忙带队。

有人说李燕“真傻”,因为她义务带领孩子锻炼却分文不取,连平时家长请她吃饭,她都没去过一次。可李燕认为,这是她作为老师应该做的。

2015年,李燕检查出乳腺肿块,需立即手术。但仅休息了两个周,她便重返操场回校上课,丈夫和公婆劝都劝不住。对此,李燕笑称自己“闲不住”。可听完她的故事却发现,她是忙着把时间全部用在学校、学生和教育上。

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李燕一天安排4节课,每节课20分钟,插空为学生指导居家锻炼方法,每天如此从不间断。在体育教学方面,她申请的课题获得立项,课题实践《KDL理念指导下初中生体能干预实践》获烟台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奖项背后,是她每天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对孩子的关心,和对传扬体育正能量的坚持。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蓬莱第二中学援藏教师 毕全亮:

扎根世界第三极,绽放美丽格桑花

2018年8月,作为山东省选派50名定点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高中教师之一,45岁的毕全亮老师从蓬莱跨越万水千山,登上了这片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地方。一年多的艰苦守候,四百多个日夜的孜孜付出,在雪域高原上建树起博爱奉献的价值坐标,如同一颗美丽的格桑花悄然绽放,刻写下无悔的生命印痕。

毕全亮在他的援藏日记中这样写道:克服高原反应是每个到这里的人需要过的第一关。2018年8月15日,随援藏队伍到达日喀则的当天下午,我便开始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当夜是在痛苦和挣扎中熬过来的,随后几天,我每天经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但我坚持不吸氧,以坚韧的毅力面对挑战,终于慢慢适应过来......

作为一名在农村中学工作了26年的教师,他心里始终惦记着课堂和学生。未等高原反应完全消除,就投入了教学工作。由于当地教师缺乏,连续两年他都担任了年级部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周24节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毕全亮老师积极和当地老师加强教研切磋,分享教学理念和方法。两年来,他先后为当地教师执教了两节示范课。2019年5月,他被评为日喀则市教育局优秀党员,2019年6月,毕老师代表学校参加日喀则市高中教师赛课活动,获得第一名。

当地学生对于古汉语学习没有热情,学习古诗词难度很大。他就给学生讲文言短篇小故事,增强学生阅读兴趣;针对藏族同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天赋,开创唱古诗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间,教室里总是歌声朗朗。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毕全亮老师还积极报名参加山东省新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的送教下乡活动。今年5月,克服山高、路险、沟深的极难险困,为日喀则市拉孜县高中送去示范课,讲授的《标点符号易错点——问号和引号》押中了今年西藏自治区的高考题,引发了拉孜高中师生的强烈反响。最近,他又申请参加今年9月去定日县扎西宗乡小学送教下乡,时间20天。这所学校是中国距离珠峰最近的学校,海拔5100米,条件异常艰苦,晚上只能睡在学校会客室的沙发上。

进藏之初他就这样告诉自己,一定要对藏族孩子们好一点,因为“他们的求学之路太艰苦了!”除了抓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他还热心了解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短时间里,孩子们与毕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学生亲切地称他“毕爸爸”。课间休息时,也愿意和毕老师交流汉藏文化的差异,做一些游戏。毕全亮老师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甘心奉献的博爱。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大钦岛乡中心小学 肖慧琴:

30余年海岛教学,她是用爱奉献的首席教师

1988年毕业,她守在海岛30多年。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大钦岛乡中心小学的老师肖慧琴将教书育人当做人生使命,她是学校的首席教师,是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数十年来,她为每一个与学生有关、与教育有关的事奔走着。

1999年,学校安排肖慧琴做班主任,她的丈夫在北岛乡镇工作,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与她同样情况的老师都借故推辞,可她却在考虑到学校后毅然接受。此后,她每天5点起床,为自己的孩子做好饭后,她便赶到学校看学生起床、跑操、上早自习。直至晚自习结束才离开。

在同事眼中,肖慧琴的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一直陪在办公室,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睡会。两个人干啃馒头、吃泡面是常态。有一次,孩子对她说:“妈妈,没有菜,有个黄瓜咬咬也好。”其实,肖慧琴家就住在农贸市场旁边,可她没时间去买菜。丈夫回来开会,给她准备了一个周的蔬菜,但很快就弹尽粮绝了。肖慧琴在冰箱里找到一个西红柿安慰女儿说:“闺女,今天有西红柿拌白糖了。”可切开了西红柿才发现,家里的白糖早就“告罄”了。孩子说:“妈妈,不如不切开,咱两一人咬一口。省下刷碗的时间,您好好睡一觉。”听到这话的肖慧琴内心感动。

吃上妈妈认真做的一顿饭是孩子的心愿,每到周末,肖慧琴要给住校的学生做饭,孩子总是期待地说:“多希望小哥哥姐姐们到咱家吃饭呀!”

肖慧琴很少因家庭和个人事情而请假。她是两个班语文老师,每周20多节课,每天110份作业全批全改。做不完就拿着作文卷子回家批,几乎没有哪个晚上是空着手回家的。她认为,只要孩子交在自己手里,再苦再累,她也要咬紧牙关。

2015年,当她得知毕业多年的学生患上骨结核,几近瘫痪,她便利用休息时间,从长岛赶赴烟台看望学生,捐钱捐物以解其燃眉之急。出院时,她为学生租了车从烟台送回长岛,并自费为其在长岛租了房子,便于学生去医院检查化验。这名学生曾经写过一封感谢信送到长岛中学,她得知后取回信件,行善不求回馈是她的宗旨。同事偶然知道后,此事才宣扬开来。

2018夏,她到大钦岛乡中心小学支教,该地位于渤海深处,离长岛至少要四个小时的船程。冬天风大浪高,经常几个星期不通船,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有限,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许多老师都吃不了的苦,肖慧琴忍住了。几年过去,她没喊过苦和悔,反而将支教期限一延再延。

肖慧琴历任两届人大代表,两届人大常委。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记功2次;“烟台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女职工"称号,“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利用工作之余开展走访调研,曾为学校的停车问题建言献策。支教期间,她观察到学校冬天取暖条件差,师生在寒冷中学习工作,她将问题及时反映给事务局,解决了学校的困难。在教育事业的路上,肖慧琴一直在奔走,全心全意奉献其中。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

烟台一中化学教师 侯延宁:

怀敬畏之心 呵护满园春色

对于从教近30年的烟台一中侯延宁来说,她的教育理念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尊重过程,尊重差异,尊重成长。

在从教过程中,她要求自己从内心接纳并尊重各种各样的学生,用自己的一颗心去点亮学生的一颗心,用自己的真情去参与另一个生命的成长。侯延宁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金榜题名固然是一种成功,能自然地融入集体、能与过去的自己不同、能有所追求地快乐成长则是更大的成功。

在班级建设上,侯延宁致力于高度自治、培养能力、提高情商、共同进步。班主任工作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做“苦行僧”,更不是“燃尽自己,点亮别人”。作为一名教师,知识传授是一个方面,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侯老师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多“用心”、多“动脑”,提升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用丰富的内心、乐观向上的追求和优雅健康的生活去感染学生,更好地展示班主任工作的魅力。

侯延宁善于通过《班级日志》和周结本进行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班级日志》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记载了许多典型事例,侯老师经常根据学期主题班会的安排,从《班级日志》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从身边的事情谈起,主题班会既生动又现实。侯老师还利用《班级日志》,向家长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帮助家长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十多年来,侯老师坚持让学生每周写一次总结,督促学生反思自身学习内容的不足、学习方法的不当之处,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周结本也慢慢演变成了师生的交流本、倾诉本、解惑本。

在学习管理上,她善于创设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去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完成对自我的挑战。她一直跟学生说,学习的进步不单表现在成绩上,更表现在积极向上的心态上;把注意力放到具体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只要坚持做,只要有行动,那就是“学习”,就是“进步”。

在学校的每一天,侯老师总是心怀敬畏,又满心希望。在她的心里,教师是园丁,她的职责就是让玫瑰成为最灿烂的玫瑰、青松成为最挺拔的青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保留自己特色的情况下,积极学习,健康成长。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学校 张桂娜:

农村需要老师,24年只是开始

她是师德标兵、是优秀班主任、是烟台最美教师,24年扎根山区农村学校,再没想过离开。她就是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学校的老师张桂娜,问她为啥不走,她总笑笑回答:“不想动地方了,农村需要老师。”

199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桂娜来到龙口市下丁家镇一所农村小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山区农村一待就是24年。24年来,张桂娜带的学生大多是一二年级,面对初入小学的孩子们,她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那时,农村小学没有校车,许多孩子的家长在外务工,没有时间接送。张桂娜主动担当起了护队小组长,挨个将孩子们护送到村口。就这样,每天四五里路,张桂娜总是推着自行车陪着他们往家走。那辆自行车她从来也不骑,专门为身体不适和体弱的孩子们准备着,若是哪个孩子不舒服,她就用自行车推着他,一起步行到村口。

十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道路崎岖,她没有一天缺席。到了冬天,每次送完孩子天已经黑了,摸着黑往家赶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

张桂娜有操不完的心,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放学后时间,平日在学校里孩子们的表现也被她记在心里。

有一年,张桂娜发现班上一名女学生长得又瘦又小,严重营养不良,身上还总是带着伤。她便找人打听询问,这一问才知,这名女生是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经常没有早饭吃,后妈的孩子也总欺负她。看到上学时身上带着伤的女孩,张桂娜心里难过,觉得孩子十分可怜。于是,她多次与家长沟通,但情况却没有丝毫好转。最后,张桂娜决定由她亲自为孩子准备早饭。每天早上,她备好一袋牛奶、两个鸡蛋、一袋面包送到孩子面前,每次看到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餐,张桂娜那颗悬着的心才再次安放。

到了冬天,她又发现,班里一个孩子只穿着单衣过寒冬,小手经常冻得通红。于是,张桂娜又自费为孩子买了衣服,让孩子暖暖和和过冬。

这样的例子,在张桂娜的从教生涯中数不胜数。只要到她办公室走一遭就能发现,肚子疼的孩子经常趴在她的办公桌前,喝着她为学生备好的蜂蜜水;爱学习的孩子和她利用课余时间比赛背古诗……在孩子眼里,张老师是“妈妈”一样的存在。

是什么样的热情支持着张桂娜在农村待了24年?张桂娜的解释是:“我也是从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家里条件也不好,父母都是农民。我知道,农村的孩子比不了城里孩子的条件,要有出息就得读书。我从大学毕业后,觉得自己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应该对农村尽一份力,所以来到这我就不走了。”

47岁的她每天仍奔波在去农村的路上。她说,看到那些明亮的小眼睛需要自己,多远的路都不怕。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烟台二中教师 王清华:

用爱和责任展现新时代教育者的风采

她热爱教育事业、矢志勤奋敬业,以学校为家庭、待学生如子女;作为化学教师,她潜心教学教研,成绩优异,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家长信赖的好老师。

2010年高考,她的班级学生考入985大学的学生人数全校最多;2013年,她班级所有学生不仅一本线全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进入985、211大学,2016年,她所带的13班学生考入985大学以及清华北大的人数再创新高。2020年她带的18班90%以上学生考入双一流大学。

在教学上,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多次参加省内高中联盟交流研讨以及中国化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组织的高中教师培训交流,得到了先进教育理念和外在教育方法的滋养碰撞;2018年被评选为“烟台市名班主任人选”并多次外出培训交流。由于管理班级成绩突出、学生发展态势良好,王清华多次给同行进行教育经验分享。

王清华老师担任班主任20多年以来,一直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成长需要,致力于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实行富有生命力的全方位育人教育。对于学生基础知识较弱,自制力较差的班级,她加强班级文化熏陶,以各种各样的班级文化活动带动班级全面发展,同时全天全程陪伴,实行教育和管理并行,帮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下相互督促,全面发展。针对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班级,她引领学生在班级实行新型导师制,以特色的班级阅读、班刊、小组评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特色,这一做法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2013年,她汲取以往的管理经验,又开始实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和导师教育相结合”的序列化教育,同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学生心理动态,把自我教育、同伴教育以及始终伴随引领的导师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为所有学生建立独有的各具特色的成长档案,打造了因材施教的育人氛围。2017年新高考改革,王清华老师又开始根据新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班级管理中,是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有动力,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她曾说过,不管过去获得多少荣誉,她还是最初那个愿意和学生在一起的普通老师,她只是默默地、勤劳地、认真地教书育人众多教师中的一个。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海阳市郭城镇第二小学 宋倩:

长年资助贫困学生,为农村娃扎根乡村

从教9年,坚守在农村小学。看着新教师来了又走,放心不下农村娃的宋倩再次坚定决心:“为孩子们留下来,只要学校不倒,我就不走。”

2011年,宋倩踏入教师队伍,成为海阳市郭城镇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此后,她再没摘掉“以校为家”的头衔。宋倩刚生孩子那年,学校工作脱不开身,仍在哺乳期的她便带着襁褓里的孩子在学校里住下了,从此与丈夫过上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老人也一起住进学校安排的家属房,帮着她照顾孩子,丈夫则只能每隔几日或是周末时到学校的这间平房里看看“娘俩”。

说起这段往事,宋倩仍有诸多感慨。如今即使她已经回城生活,每天也要花费快则30分钟、慢则一小时的车程,赶到这所农村小学为孩子们上课。虽然住的远了,可她仍一心扑在学校,每日加班加点工作,把多余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

有一次,在班里进行贫困学生排查时,宋倩发现一名女学生家庭情况困难,女孩的爸爸外出打工,一直没回来。家里全靠女孩生病的妈妈一人支撑,不仅要照顾正在上学的孩子,还要负责家里两位老人的起居,并且,住在一起的女孩姥姥也患有疾病。宋倩得知后,迅速将这个情况上报给学校,同时她也暗自开始了对孩子的多年资助。从学习用品到生活物品,只要她发现女孩需要,都会自掏腰包资助孩子。“孩子挺好的,现在在市里上初中了,我其实也没做什么。”说起这事,宋倩直谦虚,在她心里,所有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应该被她照顾着。

其实,宋倩对学生的照顾并不是个例,若是每天在学校食堂走一遭便会发现,这个老师经常把自己的饭菜留给饭量大的学生,而她自己则靠零食“垫垫底”。“这不是有班主任陪餐吗,有的孩子饭量大,我就会把我的留给他们一些。”宋倩说。

就这样,宋倩在这所农村小学走过了9个年头,每年都会有人问她:“宋倩,没想过回城吗?”面对这个问题,宋倩直言“没想过出去”。“每年都有新教师来我们这,可能一两年后就走了,我就会想,如果我也走了,大家都走了,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带着这个想法,宋倩绝对留在农村小学,并笑谈“学校不倒,我就不会走”。

孩子们眼中那个像妈妈一样的宋倩老师,其实身上挂满了荣誉。她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乡村青年教师培养人选、烟台市首届教坛新秀成员、烟台市综合实践教育先进个人,海阳市学科带头人,海阳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她是一名扎根乡村的最美教师,是优秀班主任,送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

(YMG全媒体记者徐峰)

开发区实验中学校长 李环:

名校长带出名学校培养出名师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李环而言,却远不止“一所”好学校那么简单。

2013年起,李环担任开发区实验中学独立后的第一任校长。最初的实验中学只是高级中学的一个初中部,学校没有完备的行政处室,规章制度也都以高级中学为蓝本,学校的发展愿景更无从谈起。面对现状,李环校长确立了初步的工作思路:发挥个人来自一线的优势,扑下身子实干,领着干部齐干,陪着教师一起干,立足规范,建章立制,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指导思想,发扬“一级领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作风,用朴实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

在李校长的指引下,全体同事经过实践和沉淀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尊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现状分析,适时规划修正学校的发展方向,打造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发展的“共同体”育人模式;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长进步的平台。

近年来,学校先后培养齐鲁名师、烟台名师、烟台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9人,优秀教师个性化的价值实现凝聚成强大的团队生长力,成为了学校未来稳步前进的压舱石。在带领团队共同前行的道路上,作为领头人,她经历了磨砺,也收获了成长,从烟台名师到烟台名校长,再到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一路奋进一路歌,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全体老师的信任和爱戴。

2017年起,李环又先后承担了开发区六中和开发区七中的启动、管理和培育工作。依托本部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加强内部协调管理,各校区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科研等各方面生根发芽,破土拔节,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三个校区的协同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学校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骨干,为开发区教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创新发展的范本。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传承,构建以“诚毅”品质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把“民族心、世界眼、家国情”作为课程构建的着眼点,打造诚毅课程体系,依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质将育人目标分解到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和品格塑造三个维度,打破学科壁垒,将课程进行统整,设计多元化主题综合课程,从启知、启智、启志三个层次实现育人价值。

26年从教生涯却始终初心不改,如今的李环依然守望者自己的梦想,牢记着自己的誓言,用责任和担当谱写着一名教育者砥砺奋进的教育故事。

(YMG全媒体记者 李京兰 通讯员 吕庆波)

责任编辑:伟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7235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