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展开
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和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从两者的类比中得出这样一个猜想: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可以被尖端吸收。于是,他设计了风筝实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印证了他的推测。他设想,如果一个复杂的装置可以被放置在一个高物体上,就有可能将闪电引入地面。
富兰克林将一根几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一栋高楼的楼顶,用绝缘体将其与大楼隔开。然后用铁丝与铁棒底部连接。然后将电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称这种避雷器为避雷针。经过试用,确实能起到防雷的作用。
扩展信息:
避雷针的主要作用
常规防雷可分为直接防雷、感应防雷和综合防雷。直击雷的防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避雷器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和避雷网。
利用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原理是:
避雷针通过导线与地面相连,并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通过利用其高度,电场强度已经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被扭曲,并且它开始电离并向下放电。
避雷针在强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的先导放电;两者相遇形成雷电路径,然后灌入大地,达到防雷效果。避雷针实际上就是避雷针,它可以吸引周围的雷电并提前放电,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将雷电流传导到地面,从而防止被保护对象直接遭受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