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岳阳楼的历史故事,首先要讲它的来历。岳阳楼最初不叫岳阳楼。它最初是三国时期将军鲁肃为了与驻扎在荆州的蜀将军关羽作战而建造的阅兵场,位于湖南岳阳市洞庭湖西岸。当时叫岳君楼。据有关记载,这座导读楼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所以有人说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早修建的楼阁。
鲁肃修建的军事阅楼,最终因年久失修而毁于一旦,直到唐朝重建,期间又遭破坏,经历颇为坎坷。清光绪五年,政府在岳阳西城城墙上的岳君楼旧址上重建岳阳楼,也就是现存的岳阳楼。建筑坐东向西,面朝洞庭湖,远眺君山。楼层呈长方形,三间前厅,四周回廊,三层三檐,高度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凸顶凹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建筑,黄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较高。前楼左右并列“楼品”二字,以三醉亭、仙美亭为衬托。当然,我们可以说岳阳楼是具有湖南特色的历史建筑。
现存岳阳楼(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我们来说说岳阳楼的历史沿革。自从鲁肃的岳军楼被毁后,就没有人重建了。直到唐玄宗下诏将张贬为岳州,也就是岳阳城次年,唐开元四年,张才在鲁肃岳军楼旧址上重修了一座亭子,张根据地理位置正式命名为岳阳楼。这也是岳阳楼名字的由来。但此时岳阳楼还不是很有名。
真正使岳阳楼名扬天下的是北宋的滕紫晶。清四年,滕被权臣驱逐,贬至岳州后,重修岳阳楼。他还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著作《岳阳楼记》,其中的“前有天下之忧,后有天下之乐”在国内外广为传诵。所以岳阳楼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垂千古。后人据此发展出一副千古名句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光山色归眼底,千家万户忧喜交加”。这也可以说是岳阳楼的一段历史故事。
另外,说到岳阳楼的历史故事,不得不提一个与岳阳楼这个故事相关的故事。去过岳阳楼的人都知道,该楼一、二层的大厅,镶嵌着一块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但是为什么要把同一篇文章的两个碑文放在一个建筑里呢?据说《杨玉娥娄机》是清朝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昭写的。它的书法、雕刻和优良的木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后来当地有个县令,书法很好。因为他想借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让自己流芳百世,就模仿张昭的笔迹,抄了一本岳阳楼的书,刻在同一块木板上。甚至字体大小和形状都和张昭的《岳阳楼记》一模一样。但刻字人对县官的欺骗行为极为不满,却又不敢违拗,于是特意刻了“居”字的撇号,意为“居庙堂高,忧民”,以区别于正常的文字。
之后,无知的县令把张昭的《岳阳楼记》取下来换成了自己的,然后想方设法把张昭的书法装上一艘船,运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不料船到洞庭湖,风浪大,船在湖中倾覆,张昭写的碑文落入水中,县令溺水身亡。后来,在洞庭湖的疏浚中,人们打捞到了张昭的《杨玉娥娄机》。因为是刻在上好的木头上,张昭的书法没有被水泡损坏太多。再加上县令和张昭所写的两块《岳阳楼记》字迹极为相似,堪称书法珍品,于是人们将《岳阳楼记》的真假题字同时挂在岳阳楼的一楼和二楼。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但这个传说因为和岳阳楼有关而流传下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岳阳楼上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珍贵碑文和诗词,很多都是无价之宝。唐代大诗人曾写过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登岳阳楼》:“久闻洞庭湖,今登此楼。浩瀚无垠的湖面撕裂了吴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我的朋友和亲戚都没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一条船上漂流。此墙之北有战争和山脉,在这里的铁路我怎么能不哭?”。这首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算是岳阳楼带来的历史荣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