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和《资同治鉴》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典籍,一部成书于汉代,一部成书于宋代。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同治鉴》被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名著,号称“二史”。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这两本历史书的特点。对比有什么区别:
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传记通史。该书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录了从汉武帝时期到汉初三千多年的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汉代以前的历史发展。
全书共130篇,共计52万字,分为传记、家世、书表五个部分。其中皇帝传记12部,人物传记70部,世家传记30部,年谱10部,法规书籍8部。
《史记》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传记、列传、家世、书表的结构形式,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方法。
2.开创了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领域结合起来的修史方法。
3.忠于历史事实,既不谄媚也不苛求,努力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史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后人评价为“善订事,辩而不华,质而不俗”。
《史记》是一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今之变,自成一家”的巨著。
第二,《资同治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本书由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记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宋初1362年的历史。系统记录了一千多年来朝代兴亡的变迁。
《子同治鉴》共294卷,3万字,历时19年完成。
按照朝代,这本书分为十六章:
《周记》五卷,《季芹》三卷,《汉纪》六十卷,《吉炜》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戚迹》十卷,《季梁》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侯亮纪》六卷,《后唐吉》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同治鉴》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他是编年体通史,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用回顾和结束语的方式说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有一个系统清晰的印象。
2.其内容主要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依据,以展现历代君王治理混乱、成败、安危的经验,作为历史参考。
3.以史为鉴,这本书是宋神宗选的。“观其过去,有财可治”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一代伟人身边经常有《紫同治剑》,这是他经常读的一本书。
3.《史记》和《子同治鉴》有什么区别:
1.风格不同。
《史记》是一种通史式的传记文体,主要着眼于人们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
《子同治简》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即按照时间顺序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
2.写书的出发点不一样。
除了史料价值,《史记》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采用了散文文体。
《资同治鉴》是一部官方史书。其目的是为皇帝治国提供参考,主要是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3.作品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元年。紫同治剑始于战国,止于五代。
4.《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而《治史通鉴》却不是。
5.《史记》是个人对历史的研究,没有国家背景。《资同治鉴》是官方史书,也是国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