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那么都江堰的杜江是哪条河呢?都江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据《蜀水考》记载:“府河为成都河,有淠江和刘江两个源头。”成都平原上的涪江是邳江,而是鉴江的别称。它们的上游是白条河和走马河,由都江堰的内江分开。战国时期都江堰被称为“寇寇”,因为都江堰旁边的雷宇山在秦汉以前被称为寇山,当地的迪强堰被称为寇寇,所以都江堰被称为寇寇。三国时期的都江堰,因设置都安县而得名“都安堰”;都江堰在唐代改名为“魏奋堰”,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断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固时阻水”,即以竹笼填石,故称“魏奋”。宋朝开始将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为“都江堰”,史书记载“永康军于1999年岁管都江堰,河水被一笼石蛇拦下灌溉数郡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清代嘉庆年间,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人字堤等名称在文献中均有记载。
附图:都江堰龙符寺李冰石像
现在我们来看看都江堰的建设发展史。
创建于战国时期
我们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秦国李冰父子在蜀郡太守时(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据西汉史官《河曲书》记载:“蜀守冰,凿离桩,避沫水之害;过两江入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以李冰为蜀守...是弥河,渡淠河,止河,非支流,渡县行船。”(一般认为,“渡江造河”指修建分水鱼嘴,“凿离堆”指开挖瓶口,“过二道河”“过下面县城”指李冰开挖两条通往成都的干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李付俊怕冰”的铭文,被认为是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具体论证。
汉唐完美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扎河口,灌溉千顷良田”,使都江堰的内江水系与伦河相连,从而增强了都江堰的作用。汉东陵皇帝时,为维护堰头工程,设置“督水椽”和“督水场”;诸葛亮在朝设堰官,并“延聘丁二千人掌管”。北魏《水镜注释》一书记载:“李冰此处为大堰,河为河堤,河堤中有一个沙瓦古奇,名为河堤,入止河以行船。”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江堰的渠首工程应该包括河岸。到了唐朝,据《元和县志》卷三十一,“绥威堰在县城西南二十五里。李冰做出来的,以防姜肯定决定。断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尺。里面装的是石头,又累又滞。”
成熟的宋明
自战国时期以来,都江堰一直用装满鹅卵石和木桩的竹笼建造,铁石结构最早出现在元代。此后,明清时期关于都江堰主体结构的争论不绝于耳,都江堰的修缮也在竹笼与铁石之间反复。直到现代水泥混凝土技术的引入,双方的争论才彻底平息。
竹笼结构的堰体容易被闽江的急流损坏,每年都需要人工修复。据记载,1335年有133个重点修缮路段,每年修缮所需的人工和材料使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为了减少每年修复的工程量,减轻灌区人民的负担,元初李提出了重建工程结构以谋求“一劳永逸”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四川苏郑谦虚的访问使者季当铺提出用永久工程代替简易竹笼结构,并在他的主持下,用锚铁膏石结构代替传统的简易竹笼卵石结构。对于那些有很好的崩岸的人,应该修建河石来保护他们。第一次投《一万六千斤》。自吉当普首次实践铁石结构以来,明、清两代先后四次用铁石结构大修都江堰枢纽。
完美的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西方的设计施工方法和新型建筑材料逐渐传入中国。1934年,成都水利总督周玉儒用石头修建鱼嘴,用水泥修建鱼嘴基础,开创了用水泥等现代材料建造堰体的先河。1936年,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张远主持了都江堰的大修,重新设计了鱼嘴,用巨型条石和水泥作为胶结材料建成,成功处理了鱼嘴的基本问题。除了现代先进的设计和建造方法,张远还坚持传统的堰保护措施,如椽子和竹笼。这次建造的鱼嘴非常成功,奠定了现代鱼嘴的基础。直到1974年,因修建外江水闸,才主动拆除。
附图,都江堰全景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修建并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历代的修缮,都江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头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头包括余醉(引水工程)、沙飞堰(泄洪排沙工程)、宝扣口(引水工程)三大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物。
余醉
“鱼嘴”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因其鱼嘴形状而得名。它位于河流的中部,将岷江分为两条河流。该河位于西部,又称“金马河”,是岷江干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位于东部,是人工引水的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河灌”。鱼嘴决定内外江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具有防洪排沙、输水和城市供水等综合功能。由其灌溉的成都平原,是举世闻名的“天府之国”。
宝贝口
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从雷宇山延伸到岷江的悬崖上人工开凿的缺口。距沙飞堰下口120米,位于固关县西门,杜江堰创建时开凿。瓶身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平均宽20.4米,高18.8米,喉长36米。口内内江入水口宽70米,口外出水口宽40-50米,形似“瓶颈”,故名瓶口。
飞沙岩
闫飞,原名“施琅堰”,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它建于唐高宗隆硕年间(661-663),是内江泄洪排沙的通道,因此而得名。
附图:都江堰主要工程
这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讨论!!!求赞,求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