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的作用

网上接单2022-07-09  22

为什么要用好手中的教材,如何用好教材,是广大师生需要深入思考的大问题。现行教材是课程标准精神的有形载体,是国家课程实施的蓝图,是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工具。

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如何阅读教材,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第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从课本中获得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转化、整合和优化,这是“用”的灵魂。以数学教材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如何高效解读教材

1.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前后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

数学知识有其系统性,但数学知识也有其阶段性。在学习教材时,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数学知识的阶段性,特别是要沟通各部分知识的纵横联系,要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具体来说,学习教材时要做到两点:(1)以单元为单位看全书,透过全书看整体,找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思考如何处理不同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2)回到单位看知识点,思考本单位的目标。如何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2.如何充分发挥榜样的地位和作用?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具有规范性和典型性。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还可以从例题与推理、例题与方法、例题与范畴中学习,让学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因此,我们必须花时间来研究本节或本单元中教学实例的作用。

3.合理把握习题与例题的关系。

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可以搭配例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习教材时,要了解习题的作用和难度,特别是基本题、变式题、探索练习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并配以实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

4.不应忘记插图的价值功能。

插图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教材一般包括:物理图、示意图、表格图、线图、几何图等。可以配合数学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同时可以使抽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外化”、“物化”,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增强感知,建立形象,培养形象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

5.学习提示和旁注。

课本上往往会有指导思想、方法等关键旁注的提示。它既是帮助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方法指导,也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掌握知识要领的学习方法指导。

二、如何高效开发教材

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是要注重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第二,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教师要确立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并不直接将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展开,系统化为设计案例。

1.从教材理念到教学理念。

以什么样的理念或顺序开展教学活动,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和风格。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是由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分析、对教学资源的理解决定的。教师必须思考相关问题,比如可以使用哪些教学资源,学生需要按照哪个过程学习,能否体现教材涉及的要素和隐含的目标。这些问题的预设决定了教学理念。

事实上,在教材的设计中总是预设了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教材的思路就是基于这种设定而设计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这一思想一般是不合适的,原因有三。“第一,教材是文本材料,由于文本条件的限制,无法完整呈现其成品思想,教师在应用时必须进行程序化、动态化的转化;其次,教材的设计思想可能没有恰当地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调查。有些错误或表述有偏差,老师在套用教材时一定要纠正。再次,教材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点不一定适合当时教师的乡土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教材时进行再加工。

2.改变内容设计:从文本内容到教学内容。

课程的内容由许多要素组成。整体而言,教材通过结构化和语境化的方式整合成统一的组织,但这只是课程内容的一种文本化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反映的要素重新选择和组织教材,使之具有教学性。

就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要素而言,教材通过各种栏目和资料,将静态的知识情境化、活化。这样,教材设计者设计学生的知识理解过程,从而为教师的相关教学设计提供模板或提示。但是教材的内容还是静态的、单一的,需要老师来教。

3.改变活动设计:认知指导下的活动选择。

教学是一个“多元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作为教学的接触点,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关系对整个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活动的设计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活动环境的选择和设计,包括资源环境(物质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精神环境)。活动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即任何活动都要因为环境的需要而自动生成,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即活动要情境化。第二,活动流程的设计。活动要着眼于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要随着活动逐渐深入,即活动要有顺序。当然,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还应适当注意矛盾和有趣的展示。第三,活动成果的呈现。活动是人为设定和建构的,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所以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结果。但是,结果不仅反映了一些直接的事实,也包含了一些能够超越活动表面事实,引起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即活动要有成效。

教师要在正确理解教材即活动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设计的思路和内容来设计活动。设计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替换不能服务认知需求的活动,主要是重新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另一种是对不能完全体现其功能的活动进行改造,主要是通过调整活动的时间安排或进行再加工。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学既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过程性,又要“贴近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所教学生的特殊性和教学环境,积极进行新的创造。特别是,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面对教材,我们不得不更新观念,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因为设计准备而变得精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634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