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面有什么故事?

2的大写2022-07-09  13

《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的绝唱,无韵的离骚!”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作品之一。一部史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源于《史记》独特的视野和强烈的人物情感。司马迁其实是用自己的生命创作了这本书。他与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让历史充满了血肉。

那么,是《史记》的背景和司马迁自身的奇特经历让他产生了如此不同凡响的历史观呢?

《史记》最早是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创作的,司马谈是西汉的历史学家。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写一部跨越古今的通史。当司马迁继承父业,接手司马谈未竟的事业时,司马谈已经完成了相当多的作品。

父亲死后,司马迁继位太史令,多次出访搜集资料。历时十四年,完成了这部宏伟的巨著,目的是“研究天人关系,汲取古今之变,成家立业”。

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历史眼光和离经叛道的价值观,《史记》一直被视为“谤书”,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汉书》作者班固这样评价《史记》:“是非颇有圣人之错,而大道上黄老继六经,徐霞从退为汉奸,耻于势利穷,故盖之。”

由于《史记》涉及这个朝代的历史,有很多私人或禁忌的记载,所以很少公开,甚至有些章节被隐藏、损坏甚至篡改。例如,在东汉时期,历史学家杨最终写了一封信,删除了10多万字的历史记录。

《史记》在民间的流传始于司马迁的孙子杨云,他从母亲那里得到了司马迁留下的唯一一套抄本。杨云喜欢他祖父的书,只有在他死后,人们才第一次看到这本书。

《史记》的价值早在唐代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在韩愈、柳宗元等当代文学巨匠的帮助下,《史记》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观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儒家思想逐渐走向统治意识形态的过渡阶段。在此之前,黄老的理论是主流意识形态。随着人们对儒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文言经典和现代汉语经典两大流派,思想大相径庭。司马迁在经学上明显受到黄老学说和杨公学派的影响。

董仲舒是“杨公学派”的代表人物,司马迁深受其影响。他的思想基础有很深的“反暴政”倾向,主张“唐五革命”。所以司马迁对这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汉武帝颇有微词,汉武帝很有才华。

这种情感倾向在《史记》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作品中的高祖刘邦就有些猥琐卑鄙,而他的克星项羽则被司马迁刻画成了一个威武的君子。比如他用一首歌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吝啬、忘恩负义、喜怒无常、自私暴戾的汉武帝。相反,李陵的祖孙三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故事被描写得很深刻,留下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今天的《史记》一定有很多篇幅被删得面目全非,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比这尖锐得多、精彩得多的珍贵史料。

正因为如此,《史记》的流传经历才如此坎坷。据说司马迁成书后,预料到这本书可能会因为政治迫害而失传。在把原件交给法庭的时候,他把复印件藏在一个绝密的山洞里,只有他女儿知道。果然,原本藏在皇宫大内从未公开过。如果不能,《史记》能否流传就很难说了。

司马迁的不幸遭遇对第一部传记通史《史记》的影响,以人物为主线。《史记》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人物塑造,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能把人物塑造得如此传神呢?

灵魂契合!司马迁与历史人物的灵魂融为一体!

这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由于司马迁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没想到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下狱,等待处决。按照法律规定,只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死亡:一是拿钱赎罪,二是接受阉割。

司马迁拿不到赎罪的钱,被迫接受宫刑!阉割是男人的一大耻辱,很多人宁死也不愿接受这种侮辱。司马迁为什么过着违法的生活?在著名的《致任安书》中,司马迁向好友任安讲述了自己痛苦的心路历程。

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关键是看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之所以忍辱偷生,就是为了完成史记。即便如此,每次想到阉割的痛苦和巨大的心理伤害,我总是一身冷汗,衣服都湿了!

可见,阉割的经历使司马迁对人生价值有了质的认知提升,他也将这种人生体验融入到历史人物的塑造中。比如《季布传》里,季布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季布宁愿做别人的家奴,也不愿意轻易死去,因为他知道,死在自己的价值里是“轻如鸿毛”的!

比如战绩平平的李广为什么会家喻户晓?因为司马迁给了他一个“被君主专制毒害”的形象,人们对他产生了无限的同情!

一般情况下,史书追求的是真实性,而不是文学创作的介入,但《史记》却反其道而行之,取得了历史和文学的双丰收,司马迁永垂不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620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