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定主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期末余额。
2.已退税款=(应收补贴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期末余额)+补贴收入+当期所得税贷方累计数。
3.收到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其他现金=营业外收入明细+其他业务收入明细+其他应收款明细+其他应付款明细+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1)。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现金流量表是根据两个主表和一些辅助账簿编制的,数据很难准确。这一项留作最后一次后向挤压,计算公式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2) =《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公式2后向挤压产生的数据不会与公式1的计算结果相差太大。
4.支付商品和劳务的现金=[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末余额)]×(1+17%)+其他业务费用(不含税)+(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应付工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应付福利费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成本明细表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劳动保护费、管理费用中制造费用。
6.已付税金=应交税金本期各明细科目累计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各明细科目借方发生额+管理费用本期税金累计借方发生额+其他业务费用中相关税项,即实际支付的各种税金及附加,不含进项税额。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营业外支出(不含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不含工资、福利、劳保、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含税等。)+营业费用、成本和制造费用(不含工资、福利、劳保、失业保险等。)
1.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短期投资期初-短期投资期末)+(长期股权投资期初-长期股权投资期末)+(长期债权投资期初-长期债权投资期末)在此公式中,如果投资期初小于投资期末,则计入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目。
2.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固定资产清算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的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不含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在上述公式中,如果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处置固定资产。
6.投资支付的现金=(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不含投资收益或损失)在此公式中,如果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计入投资回收收到的现金项目。
7.其他支付的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果投资不能按时到账,将被罚款。
三。确定主表中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收到的贷款现金=(短期贷款期末数-短期贷款期初数)+(长期贷款期末数-长期贷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未按时支付股权的投资者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短期借款期初-短期借款期末)+(长期借款期初-长期借款期末)(不含利息)+(应付债券期初-应付债券期末)(不含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支付的现金=应付股利借方金额+利息费用+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应计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费用。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如支付融资费用的现金、支付融资租赁的现金、支付减少注册资本的现金(购买本公司股份、归还合营单位的合营投资等。)、企业分期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除第一期以外的其他分期支付的现金等。
四。确定补充信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现金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现金期末余额-现金期初余额。一般企业的现金等价物很少,所以在这个公式中不考虑这个因素。如果有,也要相应填写。
动词 (verb的缩写)确定补充信息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本项目根据利润表的净利润列示。
2.资产减值准备=本期累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注:不包括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
3.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折旧+管理费用折旧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注:不考虑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累计金额注:未考虑无形资产导致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累计金额。
6.待摊费用减少(减少: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少)额=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利得),应根据固定资产清算和营业外支出(或收益)明细账的分析填列。
9.报废固定资产的损失,应根据固定资产清算和营业外支出明细账的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费用-应收票据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加,贷方余额减)
12.递延税款贷方(减:借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注:未考虑存货的对外投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账款减少(减少: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应付业务项目增加(减少)数=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费(期末数-期初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