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Snapchat的DAU达到1.5亿,日流量已经超过Twitter,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社交应用。到今年秋天,Snapchat正在成为美国青少年社交应用的首选。与此同时,其他社交应用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形势:
作为美国社交网络的鼻祖,脸书正在经历一段尴尬的成长时期。在关键的流量数据上,逐渐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的年轻用户数量有所下降,这些人更多地转向facebook的Instagram和Snapchat的“阅后即焚”通讯应用。从Reddit等热门论坛的评论来看,青少年远离脸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不想在父母存在的平台上从事网络社交活动;想证明独立。
至于Twitter,美国年轻人开始把它定位为仅仅是一个用来抱怨和表达自己的应用,在上面找到朋友很少,也很难。很多同学都会用,而且只是用来投诉学校。
Tumblr和Twitter很像,但是很少有人写名字。这就像一个秘密社团。周围很多人都在用,但是没有人会说。
而Linkedin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社交圈。不能贪玩。用来认真记录自己的简历,以便保持专业联系。其他用途还包括找工作、社交、招人等等。
与上述应用相比,Snapchat的定位更垂直于社交领域,强调关注和互动,旨在打造朋友间更亲密的社交网络。其中,Snapchat在社交应用交互逻辑上的创新表现为追求“阅后即焚”的快速分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差异化市场游戏范例。
但是,对于Snapchat的认知,如果还坚持“阅后即焚”这个词,那就太狭隘了。
用产品的私密性吸引用户,只是实现这个应用价值的第一步。Snapchat最初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它可以擦除图片,而在于它可以比短信甚至其他分享工具更快地将图片发送给你的朋友。显然,snap是在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创造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如何吸引用户?吸引用户后,如何让客户留在平台上,产生口碑效应?显然,我们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最大化口碑效应。
在社交过程中,人们喜欢分享,但又受到约束和限制。Snapchat是一款将用户的分享和被约束的感受进行抽象、处理和转化的社交产品。
有用户表示,“在Snapchat上,我真的可以做我自己”。在这里,你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夸你,因为只有你的密友主动与他们分享,才能看到你的照片;在这里,你不用两分钟拍照,两小时修图,最后展现一个光鲜亮丽的自己,就像用ins一样;在这里,你可以随意创造各种只能保存24小时的故事。
最大化社交乐趣,最小化包装和展示。在Snapchat中,用户可以放松心情,感受社交带来的快乐。
Snapchat的火对中国市场也有很现实的启示。
尤其是与国内社交领域横向对比后,不难发现,无论是微博、微信、QQ还是陌陌,市场上几乎没有纯粹的社交产品。当短视频、直播、内容社区等。成为社交产品的标配,社交成为让创业者望而生畏的红海。Snapchat的存在有点类似于创业者的鸡血,让人相信“社交蛋糕”可能还没吃完。
自2012年Snapchat推出以来,中国已有超过50款类似应用。而善于走出去、引进来的中国企业家,这次却没有成功复制同样的成长轨迹。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中西方用户的思维差异。美国年轻人从小接受开放教育,娱乐活动很多。他们总是有精彩的时刻可以分享。在国内,中国人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性格有些内向。不是大多数人都对分享私人照片感兴趣。
其次,中国人之所以乐于分享,来源于炫耀和炫耀。人们总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但snapchat的模式无法满足用户的虚荣心。除非有一天人们可以丢面子,可以娱乐,否则中国版Snapchat可能会流行起来。
显然,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将海外社交应用引入中国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国人的兴趣特点,走本土化的道路,才能创新即时通讯社交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