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信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问餐厅在哪,牧童指着杏花村。
大家一定很熟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清明上河图》。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点,表达了独自行走的人们的情感和希望。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前节后,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一年的春耕播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一个独特的划分。它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分别属于春、夏、秋、冬。每三个月就是一个季度,所以这个划分对于把握作物播种和收获的时机非常重要。
那么清明是什么时候呢?清明在春天的后半段。《易通航检》里说,春分加十五天就是清明。此时万物清净清明,故称“清明”。
有句农耕谚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可见,清明节是每年农事的重要时刻。此时万物萌动,春色宜人,也是春游的最佳时机。
除了是一个农历节气,清明节实际上是一个习俗节日。这个时候,人们照例去扫墓和祭祀活动。
清明节进行扫墓祭祀在我国由来已久,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连在一起的。
先简单说一下寒食节。据说春秋时期晋文公举行寒食节,并规定全国都要举行寒食节,以纪念他的忠臣介之推。
晋文公在继承王位之前,过了十多年的逃亡生活。在流亡的过程中,他想吃肉却吃不到。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的肉,煮给他吃。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并承诺将来会奖励他。
但他登基后,就把这事忘了。当时其他一些臣子都得到了赏赐,介之推并没有为了赏赐而去。他反而带着母亲进山隐居。
当杰志推开时,晋文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用了很多方法寻找杰志,但是都找不到。他听了别人推荐的方法,让火烧山去了。他以为大火过后,杰子就要撤山了,但最后,杰子没有出来,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非常难过。为了纪念忠厚老实的臣子,他下令每年介子推被烧死后,家家都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些冷食纪念他。
由于寒食节只限于当时的晋国,而且年代比较久远,后来人们对这个节日并不熟悉。然而,扫墓的趋势开始并传承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很难把清明节和寒食节整体分开。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意识到,提到清明节,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农历的节气,二是习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