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姓为一较少见姓氏,目前聚居于安徽淮北、江苏沭阳、连云港、山东济南等地。 现代乙姓名人有现任空军指挥学院院长的乙晓光,少将。江苏沭阳西圩人。 “乙”姓起源于公元471年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古人的得姓受氏的方法有很多种,仅从以顺序为氏的方法中可以得知“乙”姓氏的来源是有其根据的:以表示时间先后、岁时顺序的序号为姓。如甲、乙、丙、戊、己、庚、辛、壬、癸、及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原为天干、地支的专用名词,后演变为姓氏。 因为在周朝的“宗法传制”规定:以母为本进行区别,以子女母亲的身份与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不包括女儿)分为嫡庶两类。所说的“嫡”者,指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称谓“嫡生”或者称“嫡子”,即是“正宗”的意思。所谓“庶”者,指妾所生的儿子,称谓“庶子”或者称“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 诸侯的嫡长子宗法明确规定可以当国君,一姓之祖,又是一国之祖。姓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大宗”。又因为“别子为宗”的规定,“别子”虽然不能继承君位,但“别子”是世君的兄弟,尽管名份上有尊卑,一般地都被分封到采邑,成了卿大夫,别立一氏成了新氏的始祖。而其别的其他庶子,再立别的氏,被分封到乡、亭为氏。这样以来,在政治上,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统治“天网”,以姓氏的宗法分布开来,具体说就是: 周朝天子,姬姓---嫡长子,姬姓。 天子的庶子(别子),诸侯国君。 诸侯的嫡长子(大宗)---继承君位承姓。 诸侯的庶子(小宗)的庶子A,为卿大夫,被子分封到A邑,以A邑的封氏; 诸侯的庶子(小宗)的庶子B,为卿大夫,被子分封到B邑,以B邑的封氏; 诸侯的庶子(小宗)的庶子C,为卿大夫,被子分封到C邑,以C邑的封氏; 卿大夫A的嫡长子(大宗),继承卿大夫,继承A氏。 卿大夫A的庶子(小宗),庶子的儿子(士),分封到甲乡,以乡为氏,为甲氏; 卿大夫A的庶子(小宗),庶子的儿子(士),分封到乙乡,以乡为氏,为“乙氏”;…… 在如此周代的宗法制度下,仅一个诸侯国君之下,就产生了A、B、C、甲、乙、丙、丁、午、已等多“氏”。这些“氏”,无论是以国为氏,无论是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都是乡大夫、士等贵族,即使是级别最低的“百工”,也非是一般下层的“奴隶”或者“平民”。而只是在贵族统治阶级中的等级不同罢了。 乙姓的由来:据《姓氏考略》:望出襄阳、河南、黎阳、平阳。殷汤字天乙,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后魏改乙弗氏为乙氏。后唐明宗,赐奚王副使格斯齐宜姓乙。 乙姓这个氏族,追溯其祖先,应当是鲜卑族人,现如今的蒙古族人。为鲜卑族一那娄氏、一利咥氏、一斗眷氏、一弗氏等或汉姓乙氏所致。春秋时期周室叔孙氏初亦以叔为氏,后因宣公篡立,鲁文公之子叔肸不羲其所为,后亦立氏。叔肸之行次与叔牙同,皆以叔,为相区辨,后人乃于叔牙后从其敬称,曰叔孙氏,而叔肸后,则止曰叔氏, 故《春秋》经传称叔肸后人曰叔老、叔弓、叔辄、叔鞅、叔诣、叔还等。鲁公子叔弓之后,汉光武破虏将军叔寿至后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 南北朝时西魏文帝的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乙弗后的父亲乙弗瑗曾为仪同三司、兖州 刺史,母亲是魏孝文帝第四女淮阳长公主。面对北方柔然族的威胁,不得不把感情甚笃的皇后乙弗氏废黜为尼,去迎娶柔然公主 为后。 大统六年,文帝迫于压力,又一次违心地将乙弗氏赐死,死后“凿麦积崖 为龛而葬”。这就是第四十三窟又被叫作“魏后墓”的由来,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根据鲜卑姓氏的汉化表明: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在公元471年,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姓氏共有114个,后大都改成了汉字单姓,共计140多个。其中乙那娄(亦作壹那类、一那娄)改为娄氏,此后的娄氏该是与“乙氏”有着很深的渊源。(见《魏书?官氏志》)公元459年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由于洛阳远离鲜卑贵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势力相对弱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开始了他的改革。自魏孝文帝自代迁洛,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后来又将鲜卑诸姓改为汉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还有一些鲜卑姓氏都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汉族姓氏,把拓跋氏改为元氏,而诸功臣旧族来自代者,以姓或重复的,皆改之。于是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用夏变夷之意如此也。至此乙氏从乙那娄改为娄氏;后又由乙旃氏改为叔孙氏,可见“乙氏”的渊源应该与叔孙氏有关了。 至于在公元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一位赵贵将军就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公元554年,宇文泰宣布改姓元的鲜卑人一律改姓拓跋,然后又将汉人改回姓鲜卑姓。汉人赵贵、赵肃赐姓乙弗氏,这里的乙弗氏应该与先祖鲜卑人“乙氏”乙那娄没有什么关系的。 而自魏孝文帝自代迁洛,欲大力改革胡人旧俗,把拓跋氏改为元氏,而诸功臣旧族来自代者,以姓或重复的,皆改之。于是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用夏变夷之意如此也。到了这里“乙氏”却又得到了回归鲜卑族的姓氏中,但已不是乙姓,而是叔孙氏了 公元926年以后难见史料中有“乙氏”记载。自战国时期至宋代均有"乙"姓的氏族。"乙"姓氏早在战国初期的随国(约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就有"乙"姓的出现。当时的随国曾封以为姓"乙"的为曾候,因为他的领地在曾国,所以人们便称其为曾候乙。由于在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曾候乙墓,没有其任何资料显示有关"乙"姓氏的东西,也就无法考证其后世情况了。 公元前147年,东汉时期,有一官员乙瑛,如今也因无史料可考,至今只流传下来一石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又称《孔和碑》,现存曲阜孔庙。 公元976-984年,宋太宗兴国年间,以右仆射李昉为首在公元925-996年间编成《太平广记》一书,在第一卷?卷二八?神仙二八?僧契虚中记有:"又见一人卧石壁之下,捀子曰:"此人姓乙,支润其名,亦人间之人,得道而至此。"书中虽说的是神仙,但这里由此可见在宋代姓乙的确实存在过。而在公元926年,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皇帝诏渤海国人皇王托云宜赐姓东丹,名慕华,其中有奚王副使格斯齐宜赐姓乙,名怀宥。(渤海国在今东北地区宁安市渤海镇),乙怀宥只是一个副使,由于官阶不够高,史家也就没有多加关注,乙怀宥的身世也就没有史料可考,其后人的情况,更是难以寻找其资料。 五代十国以后的史料中难以见到“乙氏”出现,我以为其原因由于“乙氏”自先祖多是武将,活动在上层,史家尚有记载。而一旦“乙氏”后人不能传承上代的官职和武将应有的本事,也就自然地在最高统治层中失去地位,或者叫作被淘汰,史家也就无需关注。所以史料中就难以再有记载“乙氏”的原因了。这一说法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考证。 “乙家”名人辈出 乙瑛 (公元前147年年)东汉官员。桓帝时为鲁相。元嘉三年(153)上奏朝廷,请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礼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诏准之日,乙瑛已满秩离去,后相名平者遵诏杂试,得孔和一人,除为百石卒史。后人为此事立碑记之,今碑仍在,简称《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和碑》,现存曲阜孔庙。此碑为隶书,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是汉碑中的精品。未书书人姓名。民国十五年《高唐县志》谓:“乙瑛事迹除请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先圣,裨补儒教,其及于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 乙瑰 据记载,乙家最为显赫的人是,乙瑰,公元441年,魏世主时,做过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做过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死后赠太尉公,谥曰恭。 乙瑰之子乙乾归,袭父的爵位,年龄方十二岁,就为侍御中散。后做过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征西道都将,又为中道都将。三十一岁死后,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谥曰康。 乙瑰之乙海,年少时就做过侍御史散、散骑侍郎。四十一岁死后,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济州刺史,谥曰孝。 乙瑰之子乙瑗,做过驸马都尉,济南太守。后又做过司农少卿,银青、金紫、左、右光禄大夫,中军将军,西兖州刺史。四十六岁战死。 乙瑰之子乙谐,做过武定中,司马。 乙瑰之子乙琛,做过解褐司空参军事。东平、济阴二郡太守,散骑常侍。 【后来的乙弗氏也做过高官,公元554年,宇文泰取得政权以后,赐“赵”氏为“乙”姓的。所以,我认为,这里的乙弗氏,还不是真宗的乙氏先人,因为针对《北史?外戚传》前言“又检杨腾、乙弗绘附之魏末,以备《外戚传》云”,“乙氏自有家传,绘又无事迹可称,正当类叙,以省繁复,何须别入《外戚》邪?李氏徒见魏澹书有此二人,亟为附益,而不知乙弗氏之即乙氏,乙弗莫瑰之即乙瑰,若以乙弗后与乙瑰两传参校,去其重沓,又以绘附其父瑰之后,庶几简而有法矣。”这就表明,李延寿的《南北史》中既然以家世类叙,而又对氏族就不甚了了,所以,虽然同为“乙氏”而非同宗,庶几简而有法矣。不过,此论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乙邦才 顺治二年三月 (公元1646年)史可法守卫扬州抵御清兵时,麾下有一副将名曰乙邦才,率部众拼死血战扬州城,战至最后一人自刎而死。(见明史二百七十二卷)我在扬州已找到乙氏后人,经调查,他们确系乙邦才的后人。他们是在扬州大战的前夕,被乙邦才安排出了城,方留下乙氏的血脉到今天。但乙邦才是系哪个乙氏后裔,尚无明晰。 “乙”姓氏族的来源考证资料: 《太平广记》第一卷?卷二八?神仙二八?僧契虚 记载: 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在云物之外。捀子指语:“此稚川也!”于是相与诣其所,见仙童百辈,罗列前后。有一仙人谓捀子曰:“此僧何为者,岂非人间人乎?”捀子曰:“此僧常愿游稚川,故挈而至此。”已而至一殿,上有具簪冕者,貌甚伟,凭玉几而坐,侍卫环列,呵禁极严。捀子命契虚谒拜,且曰:“此稚川真君也。”契虚拜。真君召契虚上,讯曰:“尔绝三彭之仇乎?”不能对。真君曰:“真不可留于此!”因命捀子登翠霞亭。其亭亘空,居槛云矗,见一人袒而瞬目,发长数十尺, 凝腻黯黑, 洞莹心目。捀子谓契虚曰:“尔可谒而拜。”契虚既拜,且问:“此人为谁何瞬目乎?”捀子曰:“此人杨外郎也。外郎,隋氏宗室,为外郎于南宫。属隋末,天下分磔,兵甲大扰,因避地居山,今已得道。此非瞬目,乃彻视也。夫彻视者,寓目于人世耳。”契虚曰:“请寤其目,可乎?”捀子即面请,外郎忽寤而四视,其光益著若日月之照。契虚悸背汗,毛发尽劲。又见一人卧石壁之下,捀子曰:“此人姓乙,支润其名,亦人间之人,得道而至此。”已而捀子引契虚归。其道途皆前时之涉历。 《魏书》四十四 列传三十二 记载:(公元441年) 乙瑰,代人也。其先世统部落。世祖时,瑰父匹知慕国威化,遣瑰入贡,世祖因留之。瑰便?马,善射,手格猛兽,膂力过人。数从征伐,甚见信待。尚上谷公主,世祖之女也。除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从驾南征,除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每战,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后除侍中、征东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又为西道都将。和平中薨,时年二十九。赠太尉公,谥曰恭。 子乾归,袭爵。年十二,为侍御中散。及长,身长八尺,有气干,颇习书疏,尤好兵法。复尚恭宗女安乐公主,除驸马都尉、侍中。显祖初,除征西将军、秦州刺史,有惠政。高祖初即位,为征西道都将,又为中道都将。延兴五年卒,时年三十一。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谥曰康。 子海,字怀仁。少历侍御史散、散骑侍郎,卒时年四十一。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济州刺史,谥曰孝。 子瑗,字雅珍。尚淮阳公主,高祖之女也,除驸马都尉,汝南王友,固辞不拜。历济南太守。时为逆贼刘桃攻郡,瑗逾城获免。后都督李叔仁讨桃平之,瑗乃还郡。后除司农少卿,银青、金紫、左、右光禄大夫,中军将军,西兖州刺史。天平元年,举兵应樊子鹄,与行台左丞宋显战,败死,时年四十六。 瑗弟谐,字遵和。武定中,司马。 谐弟琛,字仲珍。解褐司空参军事。稍迁东平、济阴二郡太守,散骑常侍。卒时年四十九。 《魏书?官氏志》所载: 鲜卑族姓氏共有114个,后大都改成了汉字单姓,共计140多个。其主要的有: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魏孝文帝本人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属皇族近亲的贵族共有九姓: 丘穆陵(一作丘目陵)氏改为穆氏; 步陆孤(一作步鹿孤、步六抓)氏改为陆氏; 独孤氏改为刘氏; 贺赖氏改为贺氏; 贺娄(一作加楼)氏改为娄(楼)氏; 勿忸于(一作五忸于)改为于氏; 尉迟(蔚迟)氏改为尉(蔚)氏; 纥奚氏改为嵇氏,达奚氏改为奚氏。 这九姓成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家族。 其它主要有: 步大汗(亦作出大汗)氏改为韩氏; 郁久阎氏改为茹氏; 独孤浑氏改为杜氏; 阿伏干(亦作阿不干、阿薄干、阿步干)氏改为阿氏; 莫胡卢(亦作莫侯卢)氏改为阳氏; 乙那娄(亦作壹那类、一那娄)改为娄氏; ……等等。还有少部分仍用原姓的,但已属于汉族姓氏了。 《魏书》南北朝时期的西魏 鲜卑族 记载:(公元550年) 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府兵制在形式上采用鲜卑八部之制。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是最高统帅,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挂个虚名,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李虎、李弼、于谨、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西魏的府兵,最初可能以鲜卑人为主,但西魏鲜卑人不多,六镇起义后的鲜卑人大多留在东魏。宇文泰起家靠的是武川镇兵, 《周书》二十一卷 列传十三卷记载:(公元532-534年)初,纪至巴郡,闻迥来侵,遣谯淹回师,为撝外援。迥分遣元珍、乙弗亚等以轻骑破之,遂降。 《周书》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记载:(公元477年) 赵肃,字庆雍 ,河南洛阳人也 。世居河西。及沮渠氏灭,曾祖武始归于魏,赐爵 金城侯。祖兴,中书博士。父申侯,举秀才,后军府主簿 。 肃早有操行,知名于时。魏正光五年,郦元为河南尹,辟肃为主簿。孝昌中,起家殿 中侍御史,加威烈将军、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寻除直后,转直寝。永安初,授廷尉平, 二年,转监。后以母忧去职,起为廷尉正。以疾免。久之,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迁左将 军、太中大夫。东魏天平初,除新安郡守。秩满,还洛。 大统三年,独孤信东讨,肃率宗人为乡导。授司州治中,转别驾。监督粮储,军用不 匮。太祖闻之,谓人曰:“赵肃可谓洛阳主人也。” 七年,加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仍别驾。领所部义徒,据守大坞。又兼行台左丞,东道慰劳。 九年,行华山郡事。 十三年,除廷尉少卿。明年元日,当行朝礼,非有封爵者,不得预焉。肃时未有茅土。 左仆射长孙俭白太祖请之。太祖乃召肃谓曰:“岁初行礼,岂得使卿不预,然何为不早言 也?” 于是令肃自选封名。肃曰:“河清乃太平之应,窃所愿也。”于是封清河县子,邑三百户。十六年,除廷尉卿,加征东将军。肃久在理官,执心平允。凡所处断,咸得其情。廉慎自居,不营产业。时人以此称之。 十七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乙弗氏。 《北史》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七 记载:(公元557年) 赵贵,字元宝,天水南安人也。祖仁,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贵少有节概,尔硃荣以为别将,从讨元颢有功,赐爵燕乐县子。从贺拔岳平关中,累迁大都督。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将吏奔败,莫有守者。谓其党曰:“吾闻仁义岂有常哉,行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硃伯厚、王修感意气微恩,尚能蹈履名节,况吾等荷贺拔公国士之遇,宁可自同众人乎?”因涕泣嘘唏,从之者五十人。乃诣悦诈降,悦信之。因请收葬岳,言辞慷慨,悦壮而许之。贵乃收岳尸还营,与寇洛等奔平凉,共图拒悦。贵乃首议迎周文帝。周文至,以贵为大都督,领府司马。悦平,行秦州事。 后以预立魏文帝勋,进爵为公。梁簋定称乱河右,以贵为陇西行台讨破之。从复弘农,战沙苑,进爵中山郡公。河桥之战,贵与怡峰为左军,战不利,先还。及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周文迎之,与东魏人战于芒山。贵为左军(贵:赵贵),失律,坐免官。寻复官爵。后拜柱国大将军,赐姓乙弗氏。六官建,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阳郡公。周孝闵帝践阼,迁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 《北史》卷四十九 列传三十七 记载:(公元557年) 乙弗朗,字通照,其先东部人也。世为部落大人,与魏徙代,后因家上乐焉。朗少有侠气,在乡里以善骑射称。孝庄末,北边扰乱,避地居并、肆间。尔朱荣见而重之,甚相接待,以功封莲勺子。后隶贺拔岳,从尔朱天光西讨,为岳左厢都督。 孝武帝之御齐神武,授朗阁内大都督。及帝西入,诏朗为军司,先驱靖路。至长安,封长安县公。卒于岐州刺史。 初,朗患积冷,周文赐三石东生散,令朗法服之,使人问疾,朝夕相继,见重如 此。临终惟云:“恨不见河、洛清平,重反京县”,以此为恨,三举手搥床,而 便气尽。赠太尉。 子凤,位宫伯、开府仪同三司。与周闵帝谋宇文护,见杀。 (子凤,是指其子乙弗凤) 《北史》卷五十七 列传四十五 记载:(公元559年) 文帝西巡,至牵屯山遇疾,召护至泾州,见文帝。帝曰:“吾形容若此,必不济 。诸子幼,天下事以属汝。”护涕泣奉命。行至云阳,文帝崩,……。 时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等密要宫伯乙弗凤、张光洛、贺拔提、元进等为腹心,说帝,言护不守臣节,宜图之。帝然之,数将武士于后园,为执缚势。护微知之。…… 若此谋遂行,社稷必致倾覆。寡人若死,将何面目以见先王?今日宁负略阳公, 岂可负社稷!宁都公年德兼茂,仁孝圣慈,今欲废昏立明,公等以为何如?”群 公咸曰:“此公之家事,敢不唯命是听!”于是斩凤等于门外,并诛植、恒。寻 弑帝,?明帝于岐州而立之。 《北史》八十卷 列传十八卷记载: 乙弗绘,河南洛阳人,文帝皇后之兄也。文帝即位,位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魏昌县公。又为吏部尚书。 《五代史》后唐. 明宗纪八 记载:(公元926年) 三月辛酉,诏渤海国人皇王托云宜赐姓东丹,名慕华,仍授检校太保、安东都护,充怀华军节度、瑞镇等州观察等使。其从慕华归国部校,各授怀化、归德将军中郎将。先于定州擒获蕃将,特哩衮宜赐姓狄,名怀惠,扎古宜赐姓列,名知恩,并授检校右散骑常侍。锡里扎拉宜赐姓原,名知感;裕勒古宜赐姓服,名怀造;奚王副使格斯齐宜赐姓乙,名怀宥,三人并授检校太子宾客。 《明史》二百七十二卷 列传一百六十卷 顺治二年三月,大清兵抵扬州,可法邀诸将赴援。独肇基自白洋河趋赴,过高邮不见妻子。既入城,请乘大清兵未集,背城一战。可法持重,肇基乃分守北门,发炮伤围者。已而城破,率所部四百人巷战,格杀数百人。后骑来益众,力不支,一军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 乙邦才,青州人。崇祯中,以队长击贼于河南、?北间。大将黄得功与贼战霍山,单骑逐贼,陷淖中。贼围而射之,马毙,得功徒步斗。天将暮,仅余二矢。邦才大呼冲贼走,得功乃得出。邦才授以己马,分矢与之,且走且射,殪追骑十余人,始得及其军。得功自是知邦才。时有张衡者,亦以骁敢名。贼围六安急,总督马士英救之。甫至,斥其左右副将,而号于军中曰:“孰为乙邦才、张衡者?”两人入谒,即牒补副将,以其兵授之,曰:“为我入六安,取知州状来报。”两人出,即简精骑二百,夜冲贼阵而入,绕城大呼,曰:“大军至矣,固守勿懈!”城中人喜,守益坚。两人促知州署状,复夺围出,不损一骑。时颍、寿、六安、霍山诸州县数被寇,邦才大小十余战,咸有功。及可法镇扬州,携之行。至是战败,自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