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冯坤志
冯坤志是第三代相声艺术家,但他的师徒关系一直备受争议。马先生列出“京津相声总表”,其中冯坤志属于朱少文。但在《中国相声史》一书中,王珏先生列出了相声老师继任表,冯坤志列在沈之下。
因为历史悠久,加上相声界的师生恋比较乱,冯坤志只能被认定为第三代相声艺术家,他是东北相声的开创者。
冯坤志出生在北京,1921年举家签约到东北。当时东北很多著名相声艺术家被打,万人迷、侯师傅,甚至马先生都在东北被拘留了半年多,免费为一家茶馆打工。可见此地并不是一片对艺术家友好的土地。
冯坤志家为了立足东北,开启了家庭相声模式。冯坤志的三个儿子冯振声、冯绍奎、冯文秀,冯振声的儿子冯大全,甚至他的妻子德培珍(冯振声的儿媳)、德舒针(德国最年轻的一代)都披挂上阵说相声。在天津常氏家族崛起之前,冯氏家族是第一代家族相声大师。
现在冯家门已经没落,只有冯坤志的曾孙冯友峰还在说相声。但因为名气不大,不与同龄人交往,所以声音微弱。但是,如果从冯坤志来划,冯友峰就是一个铁定的宝字艺人。1972年出生的他,是很多相声艺术家的宗师,他深感恐惧。
杨振华,20世纪80年代商演第一人
杨振华是一位珍宝艺术家,他是东北四大岛之一杨海泉的弟子。尚乐也是冯坤志的师傅。
上世纪80年代,杨振华先生率先提出了“打破铁饭碗,文艺工作者自食其力”的口号。他主动跳出曲艺团,成立了自己的相声表演队。一年下来,他走遍全国,上至万人体育馆,下至基层慰问。他全年演出300多场。他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任何补助,还上交了几万元。现在,几万元听起来寒酸,但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都是顶级富豪。当时花了几万,比现在多了几百万。杨振华等于给这个国家定了几个小目标。
虽然杨振华先生对各种业务穷追猛打,百般阻挠,他的创举以失败告终,但他对市场的探索为后来的相声《商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商演领军人物。
金马奖得主-魏凡
魏凡老师凭借《没问题》获得金马奖,这不仅是中国影视圈的荣誉,也是中国音韵界的荣誉,因为魏凡老师再次向大家证明了相声演员只能拍烂片。
虽然于谦先生也拿了一个澳门影帝,但是和金马奖相比,澳门电影节就是三线小城市和北上广的差距。所以,魏凡先生给相声演员的面子比他老师的大得多。
魏凡先生虽然在小品舞台上成名,在影视剧领域登峰造极,但他却是正经人家的门下,是东北著名相声演员于连仲先生的老师。他凭借出色的才华,创作并表演了《无事生非》、《自作自受》、《英雄感召》、《五年》等优秀相声。,并获得辽宁省相声比赛奖等多项大奖,成为沈阳曲艺团的一大支柱。
可惜魏凡先生赶上了相声低谷,虽然有能力有才华,但并不是那种可以力挽狂澜的大才子,于是魏凡先生果断转入小品舞台,与赵本山高秀敏成为铁三角,一举称霸春晚舞台。然后转战影视领域,十年磨一剑,拿下金马影帝。
虽然相声不是魏凡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却是不可替代的起点。没有相声演员魏凡,就没有小品铁三角魏凡,也就没有影帝魏凡。
听从老师的命令,死在东北——石
史先生是天津人,生在曲艺的世界里,他的父亲,相声大师,母亲高秀琴,兄弟姐妹也都是曲艺的实践者。
石盛杰先生从小就对相声有很高的理解。他的第一次登台是和父亲合作的《捉放曹》,这也标志着师先生以后的舞台风格。石老师的台风灵动,声音清脆响亮,柳火一绝。1984年由侯大师表演后,成为侯大师的关门弟子。
史先生和侯先生虽然只是拜谒,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非常深厚。后来,石先生有机会被调回北京曲艺团。但因为侯老师的一句“我只希望以后能有一个我的学生在东北”,石老师放弃了回北京,把余生都奉献给了东北。最后,师先生因癌症去世,他把骨灰带回了东北,兑现了他和老师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