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其间使用的健康码信息都是自己填写,怎么证明谁健康谁有病?

刘诗诗年龄2022-07-09  14

疫情凶猛,工作生活还要继续。

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成为全国人民的当务之急。但现在只要出门,除了之前安检人员问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这三个灵魂问题,我们现在还要被拷问第四遍,“你安全吗?”

从我自己的案例来看。一是我所在的三线城镇春节后推迟了出发时间,春节后我所在的社区发放了“一家两天可以外出购物一次”的准入证。房主和租客的证件也是区分不同颜色的,出门还得核对身份信息。直到2月底,本市没有新增病例后,一些企业开始复工,小区居民开始去单位开复工证明,再回来小区办理工作出入证明。

最近一个月,在门口就能看到兢兢业业的社区工作人员在检查每个人手里各种颜色的出入证。几支共用的圆珠笔,只能显示20多度的测温枪,一个潦草的登记簿,几个酒精喷壶,成了这场防疫战中普通社区唯一的武器。

这些措施作为应急防控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社区居民外出频率,防止外人进入。然而,随着疫情的缓解,更复杂的出行场景正在出现。比如从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回来的社区居民,是不是要隔离14天?这个社区的居民会去其他地方短期出差。他们能回到社区吗?外面的人能安全进入小区吗?这些都让这些线下检查要么没用,要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生成的线上疫情防控“健康码”成为线下疫情防控的有效补充,也成为满足人们多场景出行防疫需求的“数字健康身份证”,帮助人们应对“第四个问题”的折磨。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一个亲戚春节在老家呆着,最近想回小区。省卫生码一推出,他就尽快申请了。但询问社区负责人后,仍需当地村委会和卫生院出具身体健康、未外出的证明,才能顺利返回社区。

新事物总是要经历一个被认识和推广的曲折过程。大数据背书的健康密码,首先要与传统防疫方式长期共存,其功能和体验会不断迭代和完善。从当前全球疫情蔓延趋势看,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国家健康码能否成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如何真正保证健康码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仍然是这张“数字健康身份证”需要面对的问题。

疫情催生的卫生法典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

春节过后,针对深圳、杭州两地政府对企业复工、民众返城等疫情防控的需求,腾讯、阿里几乎同时推出两地个人疫情信息登记“健康码”。

腾讯健康码在深圳大力推行后,已在北京、广东、四川、云南、天津、贵州等近20个省份上线,覆盖广州、武汉、福州等300多个市县,并在多地逐步实现了“码”的互信、互通、互认。阿里健康码首先在杭州余杭区试运行,2月11日在杭州实施,对市民和回杭人员实行“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截至2月底,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可以在支付宝上申请健康码,包括浙江、四川、海南、重庆、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省市。

2月29日,全国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代码”。公众可通过全国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中的“防疫信息码”入口申请健康码,部分省市公众也可通过微信城市服务中的“防疫健康码”入口申请健康码。

卫生法典的出台解决了哪些防疫问题?

1.它将取代纸质通行证,成为证明居民身份和健康状况的电子道路。手机填报代替纸质记录的人工填报,避免了报名点的交叉感染;

2.防控数据网上采集方便疫情信息上报汇总,基层纸质表格可层层填写上报,省去了大量疫情管理工作;

3.健康码数据互认方便了居民跨区域出行和城市防控人员核查,大大提高了居民出行效率和防疫检测效率;

4.数据的实时更新,比如新的疫情,可以让防控部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健康代码是如何工作的?

杭州,第一个实行健康码的城市,杭州本地居民和海归需要从支付宝获取健康码,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户籍、出发地、健康状况等。系统会根据我们的位置信息得到周围疫情的严重程度,再结合个人信息判断我们的健康状况。二维码显示绿色表示无风险,黄色表示有风险,红色表示有严重风险。

通过微信小程序开放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的防疫监测信息码,用户也需要通过实名认证才能领取。第一次采集需要用户输入真实的健康信息,确认所在地和联系电话,然后才能实现健康信息注册。同时,还可以通过信通院和运营商提供的通信大数据出行卡,验证居民14天内可以到达和经过的城市。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码的运行逻辑和背后的技术支持。

一是防疫健康信息代码基于全国应用建设,可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统一电子证照系统的接入,确保一人一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通过实名认证,获取卫生、民航、铁路、通信运营商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验证本人填写的防疫健康信息是否真实;

第三,通过填写认证的个人日常健康信息,验证扫描各检查地点的编码,可以实现出行记录和地点的数据汇总。

理论上,通过居民的如实报告和技术分析,基本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成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风险,也可以分析他是否与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从而更好地做出预防和隔离的预警。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应用范围广,注册人数上亿,多个省市同步建设自己的城市健康码平台,也出现了各种技术问题。

一人多码,信息失真?健康码“韶关”大数据洪峰

健康码从需求提案到产品上市差不多一周就完成了。虽然产品的逻辑并不复杂,但产品一旦问世,短时间内就会成为上亿人每天使用的日常功能,还要接受各地区不同防疫要求、不同出行场景的实际考验。

截至3月中旬,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16亿,覆盖20个省份300个城市。阿里云支持的健康码也已经在24个省份、200多个城市落地。随着《卫生法》一个月内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实施,一些现实问题也在快速浮现。

首先是健康码互认。

据报道,武汉一市民按照社区的要求,在省内、市内、全国、社区办理了健康码和通行证。由于要回广州工作,她还提前办理了广东省的“粤康码”和广州的“穗康码”,每天都要打卡不同的软件。多平台多应用浪费时间,漏打卡耽误出行的问题,成了这些市民的日常烦恼。

去很多地方旅游,跨省市打工,是当今亿万流动人口的现实需求。但在防疫初期,出于当地防疫和人口控制的原因,几乎每个市、省都在建设自己的卫生编码体系。然而,随着跨省工作和出行的增加,迫切需要城市、地区和省份之间的卫生代码数据互认。

目前通过政府和数据平台的努力,已经实现了部分省份的数据共享。浙江、广东、四川、湖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建立了健康监护互认机制。2月29日,随着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卫生信息代码上线,各地区正在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代码的互信互认。

其次,健康码信息的准确判断问题。

由于卫生代码的颜色代表个人的疫情感染风险等级,一旦出现“黄色”或“红色”情况,则意味着该居民处于中高感染风险,需要立即实施7-14天的隔离措施。那么,如何做出更准确的风险预警,既能及时发现高危感染者,又能避免对正常人的“误伤”,就需要充分发挥后台大数据的判断作用。

目前判断一个人过去14天是否去过重点疫区和国家,主要是基于运营商提供的通信大数据,支撑全国16亿手机用户的行程查询服务。而运营商的位置验证主要是通过手机使用的网络接口的归属地来判断,所以也会有个别用户因为在湘鄂情交界处,接收到疫区基站的位置信号而被判断为高危“红码”的结果。此外,由于规则不明,判断标准不统一,很多人会对健康码“变红”产生各种疑问。

因此,政府和平台除了在技术上提高位置数据的准确性外,还应及时出台健康码的统一管理规则和配套制度,做好高危隔离判断和投诉服务的解读工作。

此外,由于卫生码的日常信息依赖于个人的真实报告,从近期的疫情感染病例来看,越是有高度疑似感染症状的人,越会因为心存侥幸或担心被隔离而故意报告和撒谎。针对这类个体主观上不愿意公开自身信息的情况,健康码应逐步转变为基于包括列车和航班信息、运营商在内的全网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并通过个人出行时在社区、办公室、公共场所、交通枢纽的明码验证进行数据追踪,真正做到大数据溯源,解决陌生人接触历史等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当然,随着健康码大数据的完善,数据安全和公民数据的隐私保护也成为考验政府数据监管和平台技术支持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后流行时代卫生法规的长尾价值

疫情带来的迫切要求和国内数字技术的成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惠及十几亿人的国家级应用。除了解决当前疫情防控最难处理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和感染溯源问题,健康码的推出也将是以最低成本完成一个扁平化社会治理组织平台的创举。

由国家应用平台搭建、民众主动申报、大数据验证分析、实时更新的用户健康管理系统,完成了官僚制组织的政府机构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一次性信息采集。

全国居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出现,是除了资金流、物流、人口流、商流等高度发达的信息流之外,更具数据价值的“健康信息流”,直接催生了我们数字社会更细致的维度。

可以预见,从一开始,“健康码”平台就是居民自愿申报,简单易操作。只要基于合理的政策引导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健康码就可以成为常态化的居民健康申报制度。

比如,未来在居民授权的情况下,健康码数据可以和居民医保、就医系统对接。根据居民上报的体检和就医情况,有针对性地形成个人医疗保障计划,还可以根据个人对医疗保健的不同投入,给予相应的医保减免和奖励。比如定期体检、锻炼的人,给予一定的优惠保险奖励。

对于不能使用这种健康码数字平台的老人和孩子,家庭成员可以帮助建立健康码账户。疫情期间可携带身体健康码进行相关健康核查。对于独居老人等特殊情况,社区和当地政府部门要有专人协助这些人完成健康码的备案,并定期更新数据,避免出现日本等老龄化国家独居老人死亡数月而未被发现的极端情况。

目前,中国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正专注于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技术,以促进全面数字社会的出现。而健康码的应用就是这种基础设施的首次探索的样本。以此为起点,可以催生更加健全完善的社会治理和国民健康管理的数字产业链。

这个愿景的实现肯定需要几年的时间。对于政府来说,一个迫切的要求就是打破数据分割。一方面,全国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将政府数据作为统一出口输出,充分利用通信、交通、医疗、保险等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充分挖掘居民大数据的多维价值。就平台而言,在疫情期间的非常情况下,人们几乎可以畅通无阻地公开自己的健康数据。未来如何让人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健康数据,商业平台要下大力气,既要保证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合规使用,也要在用户真实信息的填写和授权方面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和服务保障,真正打消人们的安全顾虑,提高人们贡献数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卫生法规作为疫情期间的“通行证”,正在发挥着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人员有序安全流动的作用。作为未来全民共享的“数字健康身份证”,健康码将不断迭代进化。最终这个健康的数字平台最终是一家公司结束还是两家公司分别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535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