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与老兵的关系


重温《亮剑》中李云龙的原话:“论资历,丁刚参军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入伍十个月的老兵了。孔杰呢?他扛汉阳的时候我扛的是什么?我的背是一台速度机器。和我比起来,孔杰就是一个新兵蛋子”!虽然有吹嘘的成分,但基本反映了战争年代我军的实际情况,即好的武器确实应该分给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比如红军时期,“花器”打了20次仗,新兵肯定没有机会装备,火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二战德国列兵)

但是李大头的言论也说明了一个特殊的问题,那就是革命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都没有实行军衔制度。除了干部和士兵可以用军装的“四个口袋还是两个口袋”来区分之外,普通士兵入伍多久,甚至是老兵还是新兵,真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用的武器不可能完全覆盖。用冲锋枪的副班长和老兵很直观,但大部分士兵用什么步枪就不好说了。

有军衔的军队呢?那其实很简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区分老兵和新兵最简单直观的方法就是“看军衔”。比如解放前的战争,从1930年代开始正式采用军衔制度的“国民革命军”和军制一直很正规的侵华日军,就可以通过军衔来区分。虽然他们的排名展示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目了然的。

(陆军列兵)

以我军现行军衔制度为例。“军官”分为三等十等,大家比较了解,而士官和士兵也分为三等九等,分别是军士长(共四等)、士官(中士、下士)和士兵两等(一等兵和二等兵)。注意,为了直观表达,上述士官并没有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专业方式排列,因为这样容易混淆非专业军迷。

然后,年轻人参军后,要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才能被授予“列兵”的军衔。肩带又细又细,一看就是个“新兵蛋子”。研究这个,要注意和现行兵役制度结合起来。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两年制义务兵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两年后士兵没有晋升为“士官”,就必须退伍回家。所以真正的“大兵”军衔只有两个:列兵和列兵。

(武警部队私人授牌)

所谓列兵,是指士兵通过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但未服役满一年,义务兵服役满第二年可被授予“一等兵”军衔。这是一个明确的结论:一个穿着军装但还没有服役的士兵,一定是刚入伍不到三个月的新兵。佩戴列兵军衔的是经过训练但服役未满一年的新兵。穿私班的必须是服役第二年的“准老兵”。至于戴七级士官军衔的,当然是义务兵服役满两年的“职业军人”,资格也够老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private就是“新兵”的代名词。由于各国军队的军衔制度不同,最后士兵的称谓也不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列兵的军衔,但有些国家士兵的最低军衔不叫列兵。美国、日本、奥地利、智利,包括印度等的军队。被称为“三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国的军队。都叫“私兵”,韩军叫“私兵”,英军叫“新兵”,但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空军衔)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其实是二战时期的德军军衔,比如高级豁免兵、豁免兵、一等列兵等。主要原因是德国的等级制度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带有“分叉”的。比如一等列兵军衔授予在部队表现不好的列兵,之后基本就失去了晋升的机会。但海军空士兵的最低军衔是“三等”,党卫军是“党卫队”,都相当于陆军的“列兵”。

中国老兵欺负新兵是常有的事。最底层的私人当然是在“食物链”的末端。估计最倒霉的新兵应该是二战的日本新兵。有一个幽灵战士在日记里记录道,军营新兵最大的敌人就是身边的老兵!因为法西斯部队的残暴和体罚特别严重,不仅经常被掌掴,老兵还用特制的“精神注射棒”殴打教育新兵。一次“精神注射”后,他们基本不会走路了。

鬼兵体罚盛行,主要是因为日本人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他们认为如果一个新兵连体罚都受不了,那在战场上只会是个废物。同时,老兵无故殴打新兵也是一种在战场上发泄压力的方式。那么被打后不敢反抗的新兵只能欺负老实人。所以区分老兵和新兵的另一种方式,比如军衔相同或者掉了领章的时候,就是“主要看气质”,也就是看谁听谁的。

回到开篇的问题,没有军衔制度的八路军如何区分新兵和老兵?除了手中的武器,我个人觉得军装的新旧程度和颜色也能体现出来。八路军补给困难,战士们往往要长期穿一套制服。所以老八路的衣服颜色越来越淡,有的几乎是白色的,还有很多补丁。新战士的制服基本都是原来的颜色,接缝不多。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方法,并不是绝对的。东野初到东北时,由于特殊情况,出现了“老兵旧枪,新兵新枪”的局面。然后新军战斗力差,新四军第三师黄老师气得直接打电报给延安。

(陆军士官和士兵的现行肩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530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