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组织似乎“消失”了,只是因为,一方面,与之前的“伙伴”塔利班武装力量的合作破裂了;另一方面又被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的加号版抢了风头。此外,伊斯兰国的队伍中有许多前基地组织成员。
为了解释原因,只要我们“澄清”基地组织、塔利班和伊斯兰国之间的关系,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同样的话。
按时间顺序,最先出现的是普什图游击队,阿富汗塔利班的前身。
80年代的阿富汗,在对抗苏联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武装派别。其中,占阿富汗人口大多数的一支普什图族武装逐渐成为阿富汗民众中的反苏主力。
在这个游击队组织的领导人中,有一个名叫奥马尔的前清真寺伊玛目。他之前主持自己清真寺的修缮工作时,结交了建筑业第三代沙特富豪本·拉登。
此时,作为一名狂热的原教旨主义者,年轻的本·拉登正计划以阿富汗为起点,复兴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建立一个覆盖中东的政教合一的“哈里发酋长国”。
于是,本·拉登带着家当,离开了沙特的豪宅,搬到了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开始协助普什图族武装与苏联进行游击战。
就这样,之前清真寺修缮工程的甲乙双方以联合抗苏的形式再次合作。
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游戏规则,当年中情局对他们的支持是相当“便宜”的。
拉登利用自己的经济和个人资源以及所谓的“共同理想”,与巴基斯坦兄弟会密切合作,先后从大约50个国家招募了数万名外国穆斯林“圣战者”在阿富汗与苏联作战,还收集了大量海外捐款。
(1984年,本拉登在对抗苏联的前线)
在此期间,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本·拉登投资建立了多个军事训练营,是“基地”组织的“前身”。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本·拉登在90年代初回到沙特老家,但他在反苏活动中积累的声望和威望使本·拉登被视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导师”和“精神领袖”。
当时的普什图游击队在战争的经历下逐渐超越了“游击队”的配置,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准现代化军队,拥有装甲武器和战斗机。同时,依托强大的“宗教影响力”,积累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改名为“塔利班”,意为伊斯兰学生军。
之后阿内战,塔利班顺利夺权,搞政教合一,只用经书和“圣训”治理国家。恢复了几个世纪前的伊斯兰法律。成年男性必须蓄胡须,女性不得上学或工作,外出时必须穿着类似帐篷的“罩袍”,甚至在公共场合唱歌跳舞和大笑都会被定义为“违法行为”。
此时,拉登被驱逐出沙特,移居阿富汗,原因是他接连从事一系列针对西方世界的破坏活动(当时还没到恐怖袭击的程度)。
本拉登受到了奥马尔的热情接待,奥马尔已经成为塔利班和阿富汗的大老板。
为了拉拢奥马尔,拉登先是发钱为阿富汗修桥铺路,修建了很多清真寺,还把大女儿嫁给了奥马尔。
那边的奥马尔也把自己十几岁的女儿抱了出来,成了本·拉登的第n任妻子。
在这种操作下,两个“战友”就是女婿和岳父,算是“亲亲亲亲”。
(奥马尔,自称阿富汗毛拉纳)
然后,通过奥玛尔·本·拉登的极端原教旨主义世界观,塔利班的高层领导班子深受影响。
就这样,“基地组织-塔利班”成了互相帮助的伙伴。
然后,2001年“9·11事件”后,塔利班坚决拒绝交出基地组织嫌疑人,美国出兵阿富汗。
在随后的十年里,不再掌权的塔利班继续与基地组织合作,一个打游击战,一个搞“恐怖袭击”。直到2011年五一,拉登被“追杀”;2015年,奥马尔被美军击毙。
在两位领导人相继会见上帝之后,塔利班新领导层与基地组织的合作关系逐渐破裂。直到2018年,塔利班公开承诺不再庇护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分子。
至此,塔利班集中力量成为“反政府武装”,正式与公认的“国际恐怖组织”——基地组织划清界限。
(2020年初,签署停火协议时,塔利班代表与美国代表握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失去了精神领袖和武装伙伴的基地组织在阿富汗不再像过去那样嚣张,再加上美国的“无声”打击。但是,要说“消失”,还差得很远。
目前除阿富汗外,在叙利亚、伊拉克、中东的阿拉伯半岛、北非的巴基斯坦、东非、南亚甚至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高加索的车臣都有“基地”组织的分支。他们经常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合作,实施各种破坏活动和恐怖袭击。
然而,近年来,当人们想到“恐怖袭击”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伊斯兰国(is)。正如开头所说,基地组织确实被伊斯兰国抢了风头。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伊斯兰国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伊斯兰国脱胎于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但比基地组织更加激进和极端。
而去年底被美军击毙的其精神领袖巴格拉迪,也和本·拉登如出一辙。某种程度上,他是美国“造”出来的。
在萨达姆的伊拉克,巴格拉迪只是一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兢兢业业,顾家,为人低调。除了对宗教的虔诚,其他地方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萨达姆倒台后,巴格拉迪加入反美武装,2005年被捕入狱,历时3年多。
在监狱里,巴格拉迪利用自己当老师的口才和学识,把基地组织的几个重要头目忽悠成了“兄弟”。互相取长补短后,巴格拉迪成了“大师”,出狱后被介绍给“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核心”领导层。
没过多久,就在伊拉克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死亡的时候,新头目阿布·艾尤卜·马斯里宣布解散伊拉克基地组织,并带领部下效忠新“忠诚头目”巴格达迪及其附属组织“伊拉克伊斯兰国”。
然后从2011年开始,趁着“阿拉伯之春”的混乱,伊斯兰国在叙利亚战场上不断壮大,势力迅速扩张到整个中东甚至南亚东南亚,还大肆输出“圣战”。
与主要从事恐怖袭击的基地组织不同,伊斯兰国的“国家”二字不是白叫的。其直接目标是“建国”——通过战争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帝国,消灭一切异教徒和异端。其目标“版图”包括整个中东、南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甚至中国西部。
(2015年,“伊斯兰国”发布的领土愿景)
而且在利用新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极端思想方面,伊斯兰国明显更胜一筹,往往能成功忽悠众多欧美基督教文化界的追随者加入“圣战”。更何况,当年伊斯兰国在网上公布了一系列人质被斩首和被火烧的视频后,连基地组织都出来指责这种行为,太残忍了。
因此,鉴于其超强的攻击性、影响力和危害性,伊斯兰国成为了“基地”组织的加号版,巴格达迪也被称为“升级版本拉登”。
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看到,就像开头介绍的那样,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一直缺少那种可以取代他,团结一切力量的“精神领袖”。此外,四年后,奥萨马·本·拉登的“战友”死亡,阿富汗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合作”宣告结束。此外,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与塔利班“和谈”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与基地组织断绝关系”。所以在各种内外环境的压力下,基地组织的势力确实处于低潮。
此外,随着杀伤力和危害性的加大,它还会“包装”出自己版本的Plus——日益壮大的伊斯兰国显然转移了人们的主要注意力。所以,被抢了风头的基地组织,活动还在坚持,但登上头版百科的几率远不如伊斯兰国,给人一种消失感。
总之,只要全球恐怖主义的精神和现实土壤没有被铲除,无论是基地组织还是伊斯兰国,都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即使他们受到了像现在这样的重创。稍有机会,他们必然会卷土重来,再次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