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读音,用汉语拼音解释,就是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比如“任”的发音,就是声母R,韵母en拼出来的。所谓韵,就是两句话,最后一个字有相同的拼音韵母。比如人(r-en)和真(zh-en)和春(ch-un)。这里春子的元音un其实是uen的缩写,其中en是结尾,只要结尾一致就押韵。平仄是汉字发音的声调,过去分为尹平和阳平,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个声调和两个声调。过去有三种声调,即上声、降调和入声。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第三声,降调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第四声。“入声”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已经分配到其他四声了,大部分属于平声。作为诗词,由于体裁不同,押韵的方式也略有不同。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中的五言、七言体裁是两个五言或七言的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称为“一联”,每联的结尾押韵。而且韵字声调一定要一致,就是平音和平音字绑在一起,清音和清音字绑在一起。平仄之间不押韵。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副对联中的两句都需要押韵——长诗(短诗,中间押韵的情况极为少见)押韵的地方,押韵的对联,第一句要有新韵,第二句要有新韵,然后,每副对联都要有新韵。第二,是一首诗的第一句对联的第一句。通常情况下,可以更好,也可以不更好。主要看第一句最后一个字的语气。如果第一句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和全韵的声调一致,就一定押韵。不然就不用押韵了。这是你问题中的例子。为什么两句押韵?因为第一句和最后一个字是平的,所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要押,因为第三句和第四句连在一起,连尾押韵。而且格律诗对联中上下句的平仄要对应,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仄,不能和平仄押韵。引申材料:在诗词歌赋的解读中,有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声调和谐优美。所谓押韵(也叫押韵和叶韵),就是把押韵相同的词放在指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把韵母相同的词归为一类,这就是韵部。同韵部的字都是同音字。任何一首诗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都不例外。不同的是,押韵有或多或少的限制,只有严与宽的区别。这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区别。常用的是【108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现代诗歌为了使音调和谐,便于记忆,非常注重押韵。古人通常使用官方发行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籍,如《唐云》、《广韵》、《礼部韵》、《沛文诗》、《诗集成》、《诗韵结合》等。其中以南宋王文玉的《新刊韵》最为流行,被世人称为【108平水韵】。但需要明白的是,为了迁就韵脚而破坏韵文的本质是不值得的。除非是考科举,哪怕偶尔一两句押韵,古人也是允许的。现代诗歌为了声韵和谐,一般都强调声韵,大部分现代诗歌(即唐代及以后的诗歌,唐代以前的诗歌称为古体诗)也遵守这一要求。但仍有一些押韵的典范之作,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插音(短音):百山无鸟,千径无足迹;河上的一只小船,一个渔夫穿着他的网虫蛾;独自垂钓,不怕冰雪袭击。这首诗无论是用古代入声的韵尾读,还是用今天普通话的韵ie和ue读,都没有卡住的嫌疑。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应改韵,尤其是试诗、待作诗和考场限韵诗。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系统并不完全符合唐代的口语声韵,而且有些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有可能是部分诗人的乡音难以改变,用乡音作诗。所以诗中仍有用邻韵代替的作品,如杜甫的《武宗:我是老孙》,风格古朴。耕田平安时,衣同天下。在家起早贪黑,忧国忧民,祝来年大吉大利。说到君臣,经书上全是文字。注:第二、四、八句中的“丰”、“通”、“中”为平调,第六句中的“丰”为平调和“东”,“东”和“东”合在一起。日常写诗不同于应试。作者,尤其是后世用古韵书作诗的人,不应该被应试的要求苛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