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坦克被分解后的生存问题主要看弹药类型和二次效果,不是想生存就能生存的。
比如以前带头罩的穿甲弹,口径巨大,内部有一定的装药,钻穿装甲后会爆炸,炸死人,炸坏车体。
战后穿甲弹用的是硬核穿甲弹。钻一个小洞后,金属射流注入车内,对人员造成霰弹枪般的杀伤。
穿这种衣服有时候会很梦幻,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也可能会造成有惊无险。
如果是HEAT的聚能穿甲弹,也会通过自锻破片,喷射射流和能量,在装甲上腐蚀出一个小眼。
总之坦克一旦被击穿,弹药在内部会形成二次杀伤,否则这个击穿的意义就无足轻重了。
这时,人们只能听天由命,祈祷自己不会被飞来的弹片击中。早期坦克要担心塌方的内壁和穿甲弹爆炸造成的破坏,就像在闷罐子里放鞭炮一样。
如果人够幸运没被打死,就真的有机会活下来。
因为坦克结构被破坏,内部燃料会着火,导致弹药殉难。
尤其是二战时期,那些汽油发动机坦克在起火后往往会迅速燃烧,被炸飞的乘员不得不在极短的时间内揭开坦克舱口,在大火和浓烟自取灭亡之前将其翻出来。
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实用,其实并不容易。缺氧令人窒息,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船舱里一片狼藉,找不到路。船员们在匆忙中挣扎,火焰和高温足以让人疯狂。
很多人逃跑的时候全身都是火焰,没逃出来的战友会掉进比烤面包机温度还高的地狱。坦克里的弹药会剧烈燃烧爆炸,从坦克缝隙里冒出来的火焰比电焊枪还要凶猛。
此时的坦克是名副其实的铁棺材。
在所有的坦克灾难中,穿上装甲造成的伤害远远低于坦克起火后燃烧或殉难造成的伤害。
这就造成了很多车主在战场上开门作战。他们不会把这些东西锁起来,这样他们就出不来活棺材了。
因此,所有坦克都逐渐重视防火。
弹药用水套包裹,减少殉难的可能性,增加逃生时间。
储罐内引入灭火器和自动灭火装置,最大限度地保证防火抑爆。
但是不要太迷信这些东西。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甚至发生了一起灭火器杀死其乘员的事故。
西方主战坦克还设计了泄压装置,把弹药放在用钢板隔开的后脑勺里。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舱内弹药的燃烧爆炸。即使后脑勺的弹药库爆炸,坦克也能尽量留下。
就这样,人们把坦克拖回来,把死人拿出来,修理。还可以用。
不,那是西方在冷战时期的计划。战争背景下,打核战争无所谓,坦克只是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