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选择得以保存,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市。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被淘汰,淹没在历史的黄沙长河中,如淮河岸边的泗州城,被黄河改道,已被黄沙掩埋在黄河故道中。开封是一座城,像金字塔一样堆在门口,黄河沙把六座城埋在地下。因此,城市的布局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那么,咸阳之所以历经千年风风雨雨屹立在渭河北岸,为什么是这样的布局呢?
关中盆地被南部的秦岭山脉和北部的黄土高原所挟持。这里气候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另外,渭水河东西走向,灌溉方便。人们长期从事农业。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其中咸阳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在那个时代,建城趋利避害一直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差。对于渭河来说,洪水永远是他们承受的最重的自然灾害,所以在建城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同时要考虑到取水的方便,这样城市才能发展空。咸阳建在北岸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势高。
上图是我们用Google Earth做了一个咸阳城从北到南的地形剖面图。渭河北岸比南岸高出100多米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避免渭河每年泛滥时的洪涝灾害。
关中盆地是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这种地质构造叫地堑,关中盆地就是地堑谷。咸阳南部位于断层线边缘,南岸地势较低,形成由北向南倾斜的地形。
在地转力的影响下,北半球的河流向右倾斜。至于河流,咸阳南岸不断被侵蚀,北岸泥沙淤积。因为地转力,无时无刻不在,无时无刻不在,日积月累,河流向南岸倾斜,会威胁到南岸的城市建设。而古人没有抵抗自然力的能力,只能选择北岸建城。今天,我们可以沿河筑堤来抵御河流的侵蚀。但在古代是做不到的。只能被动适应。
从日照采光的角度来说,古人说“山之南谓之阳,山之南谓之阴”。咸阳位于陕南、渭河以北,故称咸阳。我国位于北半球,朝南,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城市建在北方,采光时间长,采光好。阳气易于聚集,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命。
有很多因素,虽然马平川渭河南岸土地肥沃,但古人在渭河以北建咸阳。你可能会这么想,但仅一箭之遥的Xi安就在南岸建城了。为什么?这里和Xi的咸阳还是不一样的,地形也很不一样。是一个大家都可以讨论和思考的显而易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