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袁隆平荣耀一生,为何只是工程院士,却一直拿不到科学院士?

墨子兼爱2022-07-08  4

袁隆平能不能进中科院,和他的能力水平无关。要知道,袁老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他这个级别的科学家少之又少,即便是国宝云集的中科院。

所以,袁隆平没有进中科院,显然和他的能力无关。问题出在选择标准上!

众所周知,中科院作为我们国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殿堂,代表着中国科学的最高水平。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入选中科院院士,就说明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顶尖人才。

但是别忘了,在我们国家,不仅有中国科学院,还有中国工程院。而我们的袁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院的建立虽然比科学院晚了几十年,但从建立之初就被认为和中科院一样,院士制度也建立起来了。在中国,院士是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是最优秀的一群人。

不管是中科院院士还是工程院院士都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没有级别差别,只是工作领域不同而已。

中国科学院主要关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研理论体系建设。往往那些在自然科学或科学理论体系方向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都属于中科院的选拔范围。

袁老所在的中国工程院,更注重技术的应用,更注重实效。只有那些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人才,才会纳入工程院的选拔范围。他们的研究通常基于以前的科学理论,并延伸到应用。

从袁隆平院士从事的杂交水稻研究来看,他的工作领域确实更倾向于工程技术,反过来也更符合工程院的标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虽然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但他并没有开创杂交水稻这门学科。所谓杂交水稻,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来的这样一种水稻品种。因为水稻是一个大家族,所以这个名字下有很多分支。首先,水稻主要分为两个亚种,即籼稻和粳稻。在两个亚种下,可以细分出许多变种。

对此,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生在淮南的橘子是橘子,生在淮北的橘子是橘子”,意思是同一物种,因为环境不同,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大米也是。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都能使其发生巨大变化。

有的水稻可能抗病性强,但产量小;有的水稻产量不错,但是很难吃;而且水稻产量和口感都还可以,但是容易生病,容易大块崩,所以就要用杂交技术了。也就是将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取长补短,从而选出综合表现最强的水稻品种。

其实这和骡的诞生是一个道理,骡是马和驴的杂交品种。使马的体力优势和驴的耐力优势难以发挥,成为生产运输的一把好手。

当然,这种杂交技术是有理论基础的。它的利用是物种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即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毕竟高中的生物课本里有他的位置。而他的研究发现,比袁隆平院士早了一个世纪。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人已经开始根据孟德尔提供的理论基础来研究作物杂交。早在上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杂交水稻的概念。后来日本科学家提出水稻三系配套法培育杂交水稻。那时候,袁隆平院士大概刚刚出生。

当然,当时的杂交水稻技术并不成熟,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是袁隆平院士把杂交水稻带出实验室,实现了杂交水稻的规模化生产,解决了国家的粮食问题。

这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工作。1953年,袁隆平院士来到安江农业学校。在学校的试验田里,他在烈日下坚持了6年多,终于发现了第一代“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杂交水稻事业。

后来,袁隆平院士花了两年时间,找到了6个雄性不育株,总结出水稻雄性不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而使杂交水稻的研究步入正轨。

之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杂交水稻推广到全国。期间,他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南方各省,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可以说他们吃了很多苦。

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后,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解决了半个中国的吃饭问题。袁老凭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技术成就和贡献,终于在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既然进了工程院,就没必要再去中科院了。

我们国家虽然有一批两院院士,但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前面说过,工程院成立时间比中科院晚。一开始我们国家只有中科院,没有工程院。后来考虑到工程科技领域,需要和中科院有个区分,于是成立了工程院。

当时工程院成立,需要造势,于是在科学院选拔了一批德高望重、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院士,为工程院站台,也就是所谓的两院院士。袁隆平当时没有入选中科院,自然错过了这个机会。

当然,这里其实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工程院成立之前,也就是只有中科院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袁隆平?要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就名扬全国。

正是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篇章。当年听他报告的,收了他种子的,后来陆续加入研究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所以,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贡献,袁老完全有资格入选中科院。

在这一点上,那就是中科院本身的问题了。因为当时中科院在成员即院士的增补和遴选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当时中科院的规定,入选院士的候选人需要经过“推荐”,然后由全体院士投票决定。

“推荐”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即学术经历、职称、科研成果。后来加了一个不成文的年龄限制。学术经历就是所谓的学历和后续发表的论文。学历越高,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越多,优势越大。在职称上,一般都得是研究员或教授级别。至于年龄,原则上不应该超过65岁。

袁隆平院士在科学成就上自然是没问题的,只是职称不够,学术经历一般,年龄太大了。显然,这些东西对袁老来说都是不合理的门槛。他们导致袁老在中科院院士增选中屡战屡败。

不得不说,这很可惜。如果袁老当初入选中科院,以他在工程技术领域的成就,两院院士绝对跑不掉。但回过头来看,也不要太遗憾,因为即使没有成为两院院士,袁隆平这个名字依然伟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473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