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吃了含有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的食物后,可能会发生食物中毒。食物烹调或储存方法不当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李斯特菌:生水果和蔬菜
李斯特菌可以污染新鲜的农产品,如哈密瓜和一些加工食品,如奶酪。人们通常在感染后2天至2个月内出现发烧、肌肉疼痛、胃部不适或腹泻。安全提示:切割前清洗和干燥农产品。放入冰箱(5℃以下)保存,将所有接触到整个瓜的东西清洗干净。
2.李斯特菌:未经高温灭菌的乳制品。
由原料奶制成的乳制品,包括酸奶和软奶酪,如布里奶酪和羊乳酪,可能含有李斯特菌。因为李斯特菌是耐低温的,单纯冷冻这些食物是杀不死细菌的。老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弱的人发病率最高。安全提示:检查标签。确保有明显的“巴氏杀菌”标志。
3.李斯特菌:熟肉和热狗
有时食品加工厂里混有李斯特菌,它可以在那里生活很多年。高温可以杀死李斯特菌,但食物在烹饪后或包装前可能会被污染(例如,食物与生肉一起放在柜台上)。安全提示:不要食用过期的熟食或即食食品。吃热狗和午餐肉之前,先加热到热气腾腾(74℃)。
4.沙门氏菌:家禽和鸡蛋
沙门氏菌可以污染任何食物,但由于它可以储存在动物粪便中,动物产品被污染的风险更大。例如,鸡肉可以在蛋壳形成之前污染鸡蛋,所以即使是干净新鲜的鸡蛋也可能含有沙门氏菌。感染后,人会在12-72小时内出现胃痉挛、发热、腹泻等症状,一般持续4-7天。安全:不要吃生的或略熟的鸡蛋;将家禽高温煮至74℃;将生家禽与煮熟的家禽及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家禽后,彻底清洗双手、案板、餐具和厨房台面。
5.沙门氏菌:新鲜农产品
像家禽这样的新鲜农产品是沙门氏菌的传染源。豆芽也可能含有沙门氏菌,因为它们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经常生吃或略煮。对于婴儿和体弱的老人等高危人群来说,感染可能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安全:将农产品彻底清洗、晾干,放入冰箱4℃以下冷藏。
6.沙门氏菌:加工食品
薯片、饼干、汤、花生酱,甚至冷冻食品都可能造成轻微的沙门氏菌感染风险。沙门氏菌爆发与花生酱和包装食品有关,如燕麦棒和花生饼干。在这些情况下,加工厂的沙门氏菌可能会污染许多产品。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安全:不要使用召回的产品——你应该立即退回商店或扔掉;将食物彻底加热到74℃可以杀死沙门氏菌。
7 .沙门氏菌:生肉
生肉,尤其是绞肉,很容易被沙门氏菌污染,而火鸡绞肉与多起沙门氏菌疫情有关。通常你不知道食物被污染了,因为它看起来和闻起来都是正常的。安全:牛肉、猪肉、羊肉在63℃以上煮熟;74℃以上的家禽(包括绞碎的家禽);绞碎的牛肉、猪肉、羊肉要加热到72℃;接触生肉后,用温肥皂水洗手和清洗所有表面,以避免交叉污染。
8.大肠杆菌:碎牛肉
大肠杆菌生活在牛的肠道中,在屠宰牛的过程中会污染牛肉。碎牛肉特别危险,因为它会传播细菌。大肠杆菌感染的症状包括严重的腹部绞痛、腹泻和呕吐。通常,它会在感染后几天出现。易感人群感染后会非常严重,病情会持续一周左右。安全:将肉彻底煮熟(72℃至中心无粉红色);不要把做好的汉堡放回盛有生肉的盘子里;用温肥皂水洗碗,包括测量肉类的温度计。
9.大肠杆菌:原汁和牛奶
高温灭菌法。店里大部分果汁都是经过巴氏杀菌的,所以没有风险。但农场、商贩或保健食品店出售的未经高温灭菌的果汁,如苹果汁,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细菌也可以通过不干净的挤奶设备、受污染的肥料或受感染的乳房进入原料奶。安全提示:只购买巴氏杀菌产品。如果你不确定,在喝之前把它们煮开。
10.大肠杆菌:新鲜农产品
如果用于种植水果和蔬菜的肥料或水携带大肠杆菌,它们可能会被污染。绿叶的污染风险最高,新鲜菠菜会含有大肠杆菌。然而,种植者通常会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来降低风险。专家说,吃水果和蔬菜对健康的益处远远大于食物中毒的风险。安全:将绿叶蔬菜的叶子分开洗净,煮熟后杀菌。
1.肉毒中毒:罐头食品
肉毒中毒是一种罕见的潜在致命疾病,与罐装或保存不当的食物有关。罐头食品、蜂蜜、熏肉和发酵熏鱼或咸鱼尤其危险。婴儿患病的风险最高。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复视、无力或瘫痪。如果怀疑肉毒中毒,请拨打120。安全:千万不要给12个月以下的孩子吃蜂蜜;扔掉膨胀罐、漏罐或有臭味的罐头食品,或打开时液体涌出;家用罐头要煮30分钟。
2.产气荚膜梭菌:肉、炖菜和肉汤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 Perfringens)是一种可引起持续痉挛和腹泻不到24小时的细菌。餐桌上准备的大量炖菜、肉汁等食物,长时间保温,是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常见来源。安全:酱料、肉汁、炖菜要彻底煮熟,然后保持在60℃以上或5℃以下;煮好后趁热吃;及时冷藏剩菜。
13.葡萄球菌:三明治、沙拉、小吃
是的,你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葡萄球菌-如果食物是由感染者准备的。最危险的食物包括三明治、沙拉(包括鸡蛋、金枪鱼、鸡肉、土豆和通心粉)、奶油蛋糕和布丁。感染后,短短30分钟就会出现呕吐、抽筋、腹泻等症状,通常持续1-3天。安全:处理食物前彻底洗手;生病或鼻子或眼睛感染、开放性伤口或手或手腕感染时,不要处理食物。
14.甲型肝炎:食物处理不当
甲型肝炎病毒攻击肝脏,导致发烧、疲劳、恶心、体重减轻和黄疸。大部分是轻度感染。当一个受感染的人在没有正确洗手的情况下接触食物或放入嘴里的东西时,他会传播病毒。最新的疫情来自食品加工厂或餐馆的工人。安全提示:接种甲肝疫苗;查看餐厅卫生等级;处理食物前要彻底洗手。
15.弯曲杆菌:未煮熟的家禽
仅仅一滴生鸡汁就可能导致弯曲杆菌病——一种罕见的疾病,是食物中毒的第二大原因。症状主要有发热、抽搐、腹泻、呕吐。大多数人可以在一周内康复,但也可能在腹泻几周后发展为一种罕见的严重的格林-巴利综合征,这会导致暂时性瘫痪。安全: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家禽后,用温肥皂水洗手、切割表面、餐具和工作台面。将家禽煮熟至74℃以上。
16.诺沃克病毒:不当的食物处理
诺沃克病毒是所谓“胃流感”的最常见原因。它们会引起呕吐和腹泻,通常持续24-48小时。当食品工人上完厕所后不洗手时,诺沃克病毒可能会污染食品。沙拉或者生贝类不用煮熟再吃,非常危险。安全:如厕或换尿布后,处理食物前,用热肥皂水洗手30秒。
17.创伤弧菌:生蚝
创伤弧菌是一种生活在温暖海水中的细菌,可以污染贝类,尤其是牡蛎。与许多其他食源性疾病一样,创伤弧菌感染会引起胃肠道症状,但免疫系统低下的人在感染后会发生危及生命的血液感染。提示:只吃彻底煮熟的贝类食物;煎、烤、煮、蒸都可以降低感染风险;扔掉所有烹饪时不会打开的贝类。
18.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由某些种类的藻类产生的。藻类“水华”(又称赤潮)会产生高浓度毒素,污染贝类。麻痹性贝类中毒(PSP)的症状主要包括嘴唇和舌头刺痛、麻木、呼吸困难,最后瘫痪。严重感染后30分钟即可致死。幸运的是,PSP极其罕见。一般来说,贝类在市场上出售前会定期进行毒素检测。
19.鲭鱼毒素:新鲜金枪鱼
鲭毒素中毒是指因食用变质的鱼而引起的过敏反应。金枪鱼、鲭鱼、琥珀鱼、鬼刀都可能含有鲭鱼毒素。腐败初期,细菌会在鱼体内产生组胺。这会导致口腔烧灼感、皮疹瘙痒、头晕、头痛和腹泻。症状通常在4-6小时内消退,可服用抗组胺药。
20.雪卡毒素中毒:鱼类
吃珊瑚鱼可能会造成这种情况,比如石斑鱼和鲷鱼,它们以某些藻类为食。接触后6小时内会出现以下症状:手臂或腿部有烧灼感或刺痛感;头疼;恶心呕吐;腹泻;幻觉;温度反转(感觉冷的就是热的,感觉热的就是冷的)。雪卡毒素中毒无法治愈。虽然症状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后消失,但神经系统症状有时会持续几年。
冷藏解冻食物的小技巧很多原本安全的食物,由于储存不当,会滋生细菌,对人体造成危害。向你的医生咨询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议,向你介绍冷藏食品的要点。
通过以下方式正确冷藏食物:
1.用塑料容器包装的易腐食品或剩菜应在两小时内冷藏或冷冻,当气温在32度以上时,应在一小时内冷藏(剩菜可分开包装在不同的器皿中,以加快冷却);
2.冰箱不要灌得太满,以保证冰箱内冷空空气的流通;
3.冷藏时,冰箱温度应保持在4摄氏度以下。
你不能通过看或闻来判断剩菜或冷冻食品中是否滋生了大量细菌。你可以参考USDA-FDA推荐的以下冷冻/冷藏食品储存时间表:
细菌在常温下会生长,所以正在解冻的肉、腌肉或食物不要放在柜子里,解冻的风险会增加。
为了正确解冻,应遵循以下建议:
1.在冰箱里解冻,这是解冻肉类、家禽和海鲜最安全的方法。把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冰箱里可以盛肉汁的容器里。通常第二天食物完全解冻;
2.在冷水中解冻。如果想加快解冻速度,可以把冷冻的食物放在密封的塑料袋里,用冷水浸泡。每30分钟需要换水一次(注意:这种方式解冻后请立即将食物煮熟);
3.在微波炉里解冻。现在你可以按照说明在微波炉里快速解冻食物,解冻后立即烹饪。
如果你没有时间解冻食物,请记住,直接烹饪冷冻食物也是安全的——但你的烹饪时间将比烹饪解冻的肉类或家禽多一半以上。
食物中毒怎么办?轻度食物中毒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休息和补充液体。医生会建议患者服药缓解腹泻,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一旦出现脱水,及时去医院输液。
1.控制恶心和呕吐。呕吐停止前不要吃固体食物。吃清淡的食物,如威化饼干、香蕉、米饭或面包;喝水可能有助于防止呕吐;不吃油炸、油腻、辛辣或甜食;未经医生允许,不要服用止吐药或止泻药。因为它们可能会使某种类型的腹泻恶化。如果你有脱水的危险,医生可能会给你止吐药。防止脱水
喝清水。先喝一小口,然后逐渐增加水的摄入量;如果呕吐和腹泻持续超过24小时,建议饮用口服电解质溶液。3.何时就医?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存在以下情况,请立即联系您的医生:
剧烈腹痛;发烧;腹泻带血或黑便;吐血或呕吐时间较长;脱水的迹象,如口干、排尿减少、头晕、疲劳、心率或呼吸加快。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拨打紧急电话号码:
你以为食物中毒是海鲜或者蘑菇引起的;病人严重脱水。以上内容由“问医生”团队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