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及时()掌握防汛抗旱的重要信息

海亮外国语学校2022-07-08  34

照片:城市被乌云笼罩。新京报记者陶伟蒲峰摄

汛期到了,全国各地进入暴雨洪水多发期。据央视报道,7月15日19时许,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3间房屋倒塌。幸运的是,在调查过程中,该地点提前10天被确定为地质灾害。由于疏散及时,55户211人成功紧急避险,无人员伤亡。

提前疏散211人,实现“零伤亡”,当地对此次山体滑坡的应对堪称避险“教科书级”典范。无论是积极组织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还是不放过一个隐患,迅速组织地质专家进行现场核灾,设置监测点、避灾路线和警示标志,还是判断险情后迅速部署、及时预警,有序组织受威胁群众躲避,这些都体现了防灾中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如果这几个环节中有一个环节出现故障,结局可能会被“改写”。

目前全国正处于全面汛期,六盘水避险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方有借鉴意义。此前,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提到,今年汛期,我国气候条件总体向偏,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极端天气事件较多。这些天,中国许多地方持续暴雨,地质灾害的风险越来越大。

此时,各地尤其是灾害多发地区应保持“应试”状态。特别要注意的是,事后的救灾和救援当然很重要,提前排除风险和麻烦也是不可或缺的——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防”在“治”之前,要未雨绸缪。

具体而言,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调查检查、预测预警、转移避险等薄弱环节,加强隐患排查,加强灾害规律、隐患早期识别和准确预警预报技术研究,确保风险管控有效;加强会商监测,构建“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格局,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到位;同时,要加强科学避灾,坚持主动避灾、提前避灾、预防避灾的“三避”原则,确保安全转移避险。在六盘水的《避险指南》里,我做了“防字”的功课。

此前,随着基于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通过对微小位移变化的持续监测,可以实时掌握地质情况,并根据不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设置不同的预警模型。湖南、四川、甘肃等地实现了大滑坡“零伤亡”。

不仅是山体滑坡,还有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等。考虑到今年极端天气事件较多,系统性提升防灾能力,包括风险排查和预警,是各地都要回答好的课题。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要求建立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体系。实施“灾害风险排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也是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重点工程”的第一个基础工程。

为此,今年5月初,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最近,许多地方进行了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这无疑是提高防灾水平的应有之举。

可以说,当前的汛期是各地提高防灾能力的又一个“练兵时刻”。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特别是隐患排查,更直观地反映了防灾能力的高低。有鉴于此,各地要利用遥感、物探、山地工程等现有技术,尽最大努力负责,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防灾效果。

比如,连日来,由于连续暴雨,北京不断升级暴雨预警,多个景区暂时关闭。不仅如此,北京市气象台还在前期预报的重点提示中实行了区域预警和区域响应。这也是防灾精细度的体现。

归根结底,当前,要绷紧防汛这根弦,同时,全面提高防灾能力。比如六盘水的“教科书式”加强了风险排查,增强了事前应对。这些工作做得越到位,越是积极响应“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要求,越是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文字|社论

编辑|何睿

校对|贾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448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