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法

海康威视股票2022-07-08  15

长江滚滚东流,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个词,人们会想到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全称是《通俗三国演义》,是由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撰的。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取材于《三国志》,但没有正史那么庄重,而是一部古代白话小说。与三国相比,三国演义变得更加艺术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评论一下这部66万字的巨著。

一.现实与虚构

言情和正史最大的区别就是言情不全是真实的,言情是小说。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确实如此。但是,虚构,用艺术手法来虚构,而不仅仅是说历史事实可以用来虚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没有记载。再比如,关于单刀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去见关羽。当然,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看完之后,稍微分析一下,这些虚构的情节大多是为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做铺垫。因为,如果只塑造正史所说的真实人物,有些人物会与作者的政治理念相悖。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剧情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编造,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些主观愿望。

第二,神化和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非真实人物,而是正史中经过加工的人物,其中有神化的人物,也有丑化的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诸葛亮和关羽。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预言”,关羽被神化的地方是“忠”和“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重点神化这两个人。

朱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认为蜀汉是三国中的正统。然而,朱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多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以来,君王、大臣和百姓都开始接受朱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既符合儒家思想又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罗贯中也同意朱的意见。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朝的。其中作者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和“义”的化身。这就是为什么道光统治者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给关羽谥号30多字。

至于丑化,基本是为了神化。比如周瑜,历史上是一个英年早逝的英雄,但《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大部分的丑化都是由神化来衬托的。

三。人物和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刚正不阿的关羽、刚正不阿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智勇双全的赵云、狡猾多疑的曹操、嫉贤妒能的周瑜、恃才傲物的米芾等等。而作者只是刻画细节来体现人物的鲜明特征。比如写张飞,在第七十章,作者描绘和描写了张飞心胸狭窄的战例,同时加入了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显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谋。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把各种人物和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因为作者不仅用实、虚、详、略、插、倒叙等手法写作,而且还采用了顺着线索叙述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要线索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直至分裂为三部分,回归金的过程,其间穿插了一些线索。比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叙述。这三条线索是相互关联的,在一章中不会只叙述一两条线索。这种交织会让读者觉得很连贯,而不是只看一条线索那样冗长乏味。

四。封建主义和王权

《三国演义》的政治理念之一是崇尚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和仁政。《三国演义》中很大一部分虚构的故事情节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正是这样,作者在作品中大胆地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第一,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与“智”的化身,尤其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热衷于问题,做事有勇有谋,能随机应变的人。但是,他有这些优点,是因为他重视实践。比如曹操攻占荆州,率军南下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向孙权分析了形势,预测曹操会输,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前比较了双方的优劣。再比如诸葛亮之所以敢于“空暗算城池”,是因为他分析了敌我双方将领的情况,知道司马懿知道他“一生谨慎,绝不会冒险”,于是利用司马懿长期以来对自己的了解,采取了非常“暗算敌人”的方式解除危机。但在更多的章节里,作者把诸葛亮写成了一个“千里眼”的人物。比如诸葛亮的《夜观天象》和《锦囊妙计》几次。在《七星坛祭风》中,是一段荒诞的描述。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传八卦》、《班师祭泸水》、《五丈原归兴》、《丁俊山先生》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中与赵云、黄忠齐名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英勇忠义的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宣扬“忠”“义”的封建思想。《三国演义》之后,关羽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广。明清统治者数次封他为“大皇帝”,并在各地为他设庙。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这种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为了倡导为封建主子效力,《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的“忠臣”形象,如董成、太子傅、季平等。为了效忠汉献帝,他们祭出了“国贼”曹操,“虽灭九族,无怨无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不朽的楷模。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主张封建“孝”,写孙夫人等人物时,主张封建“节操”。所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

动词 (verb的缩写)诗歌和颂歌

《三国演义》的另一个巨大成功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少,但其中不乏佳作。有些诗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有些则出现在人物的歌唱或书写中。比如“天如穹,地如棋……”(第三十七回),这是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写的。再比如,“曹操是汉奸,周郎被骗了一段时间……”(第45次)。这是后人感叹曹操被骗误杀蔡瑁和张赟的事。第一首《临江仙子》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尊严感;看完之后,我有一种更迷人的感觉。最后一首《古风》,把三国百年兴衰成败,六十六万字总结成一首只有三百多字的叙事长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像一段押韵的后记,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最后几个字,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世间万物,无穷无尽,日久天长。三分已成梦,后人将哀空怨。”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继《红楼梦》之后,四大古典小说中最好的一部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探讨,但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429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