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夸莎拉的硬地,个性,独特的时候,你在夸什么?至少我觉得,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更严谨、更准确地解读萨拉的作品,才能不辜负她对音乐的贡献。
更何况Sara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横跨主流流行和硬派流行,可以提供两种审美输出的指数歌手。不分析她,不把她说清楚,就是在敲诈钱。
关于莎拉的新EP专辑《硬地之影》,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它绝对不是《硬地之美》的简单延续。虽然,这部新作依然是以杨的创作和音乐走向为主导;虽然这群“金发爱斯基摩人”仍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但硬地的阴影与硬地的美丽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最直观的部分就是《硬地之影》的三幅作品,比《硬地之美》的整体气质柔和明亮很多。与《硬地之美》相比,这次的《硬地之影》,因为有了前作的合作基础,也从杨+Sara换成了杨希均和刘。
总之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们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一张专辑中,Sara在音乐上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她似乎成为了一个硬地乐队的主唱,而这一次,《硬地之影》会削弱这个乐队的主唱感。
莎拉《硬地之影》中的唱腔有一种既融合又疏离的美感,尤其是疏离感,这也让莎拉对硬地音乐的跨界来到了另一个音乐纬度。
融合和疏离听起来很矛盾,其实不然。只是很难实现,但一旦实现,就很高级了。
以专辑《硬地之影》为例。硬地音乐人和优质流行歌手的合作会先做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前者是为后者量身定做的,然后改变后者的气质。
但杨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可以说,如果是杨干的,他一定是个假杨。因为杨,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永远做不出为别人量身定做的东西。
毕竟硬地不只是外在的风格,而是内在的气质。当你剪裁它时,它限制了歌手。而如果音乐被束缚,又怎么能称之为硬音乐呢?
从《硬地之美》到《硬地之影》,杨宋海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依然是杨宋海,依然在做自己的音乐,甚至完全不考虑莎拉的感受。
而萨拉这边,在硬地之美令人兴奋的碰撞之后,慢慢开始在硬地之影形成自己的音乐声音体系。
比如在作品《他们沿着城墙奔跑》的开场,萨拉突然戏剧性地唱起了“他”这个词。虽然一开始听起来很奇怪甚至“吓人”,但是当你把它放在这首歌的语境中,你会发现这恰恰是一部作品中高质量唱腔的畸形,而通过这种畸形,又形成了另一个新的表达语言家族。
这种创作正是萨拉通过与杨的开放合作,自己理解和创造的结果。这也正是硬地和pop跨界融合的意义所在。它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包装的形式,而应该是歌手的成长、领悟和激活,最终释放出新的能量。
所以,就像莎拉一样,她的酷已经是一种骨子里的酷了。从此,音乐的硬地属性被写入了她的音乐基因,成为她音乐血液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无论是《硬地上的美》还是《硬地上的影》,Sara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声音特点,并没有因为音乐风格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声音特点。
在这些作品中,萨拉的声音依然明亮而富有金属质感。无论是《他们沿着墙跑》、《回忆之间的回忆》还是《那些对未来的想象》,萨拉的声音总是骄傲中带着温暖,疏离中却又亲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Sara的发音始终清晰,所有的即兴创作都是在准确演绎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使得《硬地的影子》这张专辑,无论音乐和主流风格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仍然具有共同性的美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甚至是Sara对国内硬派音乐的一个贡献。要知道,国内的硬派音乐,虽然有很多好的音乐人,也有很多好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习惯,就是唱功不重要,或者说唱功要怪异独特。
结果就是出现了大量哗众取宠,硬碰硬的演绎方式,以至于很多作品,因为人声缺乏美感,整体艺术效果打了折扣。
就像摇滚音乐也需要一个优秀的主唱一样,硬派音乐也可以有萨拉那样的美声,为作品梳理出独特的美感。听性格其实并不矛盾。既能体现个性,又能体现美感。为什么不呢?除非你不能!
至于这三部作品,《他们沿着城墙跑》最大的特点就是“跑”。那种动态的演绎,那种不知道下一秒会如何演变的音乐呈现,也让一部作品实现了最大的自由,提供了画面感,也就是莎拉一路奔跑歌唱的方式,自得其乐,突破焦虑。
《回忆之间》不仅好听,还像“星星般的闪光”。抽象的歌词,唯美的画面,因为莎拉声音的具象化,最终成为一种光,甚至是一缕光。
在《未来的想象》中,萨拉也用了一些特殊的词语来断句、连句,这其实也是她通过演唱对作品的另一种梳理和创造,最终在音乐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就整张专辑的音乐文本而言,杨的创作也是对这个时代和主流环境的一个很好的审美普及。即音乐可以用更抽象的方式表达,从光影的角度发挥更多的想象力,让音乐和生命从此变得更轻。
当然,最重要的是莎拉又做到了。硬乐也可以听起来很美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