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结论:康熙不是神仙皇帝。
康熙的千古一帝,近代才被满族人吹捧。人们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多半是被电影电视剧洗脑了。
后金入关以来,主体分散在中国一线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这也使得满族成为全国教育水平最高的民族,远高于汉族整体水平。所以各个民间部门和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很多甚至是高管。一些企业和政治人物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所以近年来教科书的变化和民间网络上的宣传与以前完全不同,翻案之风盛行。电影电视剧也有歌颂满族戏剧的。
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历史就能得出结论,满清皇帝的所有记录都是水分。因为清朝皇帝的负面记录是历代中最少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你知道,这很不理智。一个一生衣食住行都有记录的皇帝,有没有可能没有黑料?
出现一两个这样的皇帝很正常,但是整个清朝都很正常?
想想清朝对舆论的控制和文字狱的盛行。其实不难猜测,他们不是没有黑料,只是被选择性地录制了,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们在录制的时候被美化了。
先说康熙的记录,先看史料:
《清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春,康熙帝在东进吉林往返途中,“射虎三十七只,其余官兵射杀野鹿虎豹无数”。
康熙自己打死了37只老虎。你相信吗?好吧,往下看。
《圣祖仁皇帝实录》“自小用散弹枪弯弓搭箭,得过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猁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哨子捕获了数百只鹿。围场的其他人随便抓了所有的野兽。我一天射了318只兔子。如果普通人,碧石比不上这个天数。所以,那些反复跟你说你还年轻,要好好学习的人。不学习就一事无成的人。我只能学……”
这是康熙自己说的。他一天能射多少只兔子?是318。
先不说兔子聪明难找。就算能找到他们,这个数字也很难完成!如果我们不睡十个小时,318就是平均每小时31.8只动物,用时不到两分钟。而且还是兔子总是不吃不睡不休息就出现的情况。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
“18号...兔子比前几天多了。有132只兔子,59只大兔子,54只大兔子,52只大兔子...我们和围场里的所有人总共有261只兔子。”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澳大利亚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有力证明,因为我想不出除了澳大利亚还有哪里兔子这么密集。而且这些哥们也很争气,很有默契。每个人的数量都差不多,都是50以上,从大到小,从高到低。顺序一点都不随机。看来兔子们也很清楚,知道自己该为谁的手而死。
再看看字画:
康熙有很多字画流传在世界各地。人们认为都是他自己的手笔,所以一定是文化水平高,符合开明天子的形象。但是,我想不出来。这些都是假的。
1929年前后,陈寅恪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委员,开始整理明清内阁档案。进入故宫,看了清廷从未对外开放的深宫档案,得出的结论令人瞠目结舌。他发现了康熙生前和朱批留下的大量文字。但是这些话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告诉他的学生艾天志,他之前一直认为康熙很博学。然而,当他看到这些手写的中文说明时,他觉得有点受骗了。他说这些康熙手写的字,如虫爬行,但大部分句子都不合理,错别字多,不可能是一个中国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写的。
看了朱批,得出结论,康熙应该算是古代错别字最多的皇帝之一了。比如朱批最常见的“知”字,就写成了“知子”,满洲写成了“满洲”,“丰江省”写成了“丰江省”,“无据”写成了“无衡平法据”。大部分错别字往往读音相似。
在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加了“忌”字。在杭州,“花港观鱼”的石碑将传统的鱼由四条改为三条。讽刺的是,有些人总是给出各种理由。比如有人说康熙多加了一张图是为了避讳,因为不吉利。有人说石碑上的“忌”字是因为康熙慈悲为怀,四分火,三分水。这些话比皇帝的话好听。
康熙一生写了很多诗,给臣下题字,写了著名的御用书法,有些表现得非常好。那是因为有帝王文人为他写书。甚至,清宫里还关着一群受过教育的“高级太监”,处理这件事,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参见艾天志的文章《他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很深——回忆陈寅恪老师》)
人们普遍认为康熙精通西学,为他的千古皇帝增添了不少光彩。那么外国传教士是如何记录他的:
据记载,康熙的西学水平其实很一般,而且他在把自己建成精通西学的同时,也对全中国关闭了学习西学的大门,因为有证据表明他不想让汉人学习知识,以防止使武器优于弓箭和骑马射击,使满人不再占据武力优势。
西方科学家白晋在他的传记《康熙帝传》中指出:“康熙帝在接受了天文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后,任命白晋和张承撰写哲学书籍。但书写完之后,康熙帝只是略读了一下逻辑就不再看了,转而研究西医。”
张承日记:“(康熙)他告诫我们,不要在我们去的衙门里翻译任何有关我们科学的东西,只能在自己家里做。”
张承日记:“莫使韩、孟胜”
意大利人马国贤在他的回忆录《清王朝十三年》中写道:“康熙皇帝认为他是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更好的数学家。但他对音乐和数学第一事业一无所知,却被手下人奉承,欣喜若狂。”
比利时传教士、康熙科学启蒙老师费迪南德·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曾说:“(康熙)他可以通过这件事,在身边的贵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学识,并以此为荣(说明他懂得很多科学知识)!”
其实成绩里面是有很多水分的。攻陷鳌拜、平三藩、西征高丹,看似眼花缭乱,实则不然。
占领鳌拜
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讨论鳌拜的问题,即鳌拜只是他努力成名的牺牲品,因为鳌拜没有反心。
曹操对汉献帝的处理是众所周知的。那是一场全面的战斗空。皇帝的太监和宫女都是他自己种的,皇帝自己也指挥不了谁。如果汉献帝要弄一群勇士来角力,曹操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个皇帝不能留”,汉献帝也不会傻到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他很可能会直接被自己打死。
康熙照做了,刚刚掌权的鳌拜直接去了皇宫,被他抓住了,没有任何消息。如果鳌拜想造反,不会愚蠢的皇帝不会让任何人围着他转。
此外,鳌拜的手下在他被抓后没有混乱是不合理的。如果鳌拜想造反,他的手下必须具备高级将领的知识。只要他们知道,这是死罪。当鳌拜被抓时,他的第一反应将是包围宫殿。如果他没有这样做,他已经说明了问题。
因此,鳌拜的死是冤枉的,他的一生只是一个背景板。
平旧金山
旧金山我就不多说了,现在要查资料,就凭记忆给大家讲讲。吴三桂起义之初胜券在握,却在刚刚开始起义的同年突然去世。与吴三桂的才华相比,吴世璠的儿子没能很快自杀。
耿和尚可喜更搞笑,
耿仲晶起兵后,走了蛇鼠两端,没多久就投降了。这里的尚可喜是专门服侍满清主子的,被亲生儿子尚志新软禁。吴三桂刚起兵的时候,尚可喜父子长期抵抗吴三桂,大大分散了康熙的压力。尚可喜的势力彻底打散了吴三桂、前期的耿、台湾省的郑静等。,使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对抗满清。这个时候可以说尚可喜为满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后尚志信被软禁,他反清。但后来吴三桂死了,耿投降,大势已去,他自己也战败被杀。
台湾省,西征噶尔丹
他不是一直打台湾省,后来汉奸施琅赢了。
西征加尔丹也是富水。准噶尔是什么时候平定的?直到乾隆时代。康熙几次平定未果,雍正出兵,又败。历史上称之为“辛亥之败”,然后直到乾隆时代,准噶尔的瘟疫和内乱才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