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论语》的我们都知道《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三人行,必有我师;选择好的跟随,改变不好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的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改正。
为什么是“三人行”?为什么不是两人四人八人十人的旅行?其实这个“三”是个虚数。不是指三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指很多人,也就是很多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这个数字被广泛使用。比如《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当然,这个“三”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包括前面的“一”和“二”。按照一些学者的解释,应该是这个意思:道独一,即道独一,意为一。道可分阴阳,意为二;正是阴和阳的结合,阴和杨灿的结合产生了宇宙万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三”这个数字: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数到三我就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电视上会有我的“三”命令;古代战争中,“三”军有序。
在《向左转:庄公十年,曹刿之辩》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有勇气和你的丈夫战斗。一次召集,然后拒绝,三次又筋疲力尽。我精疲力尽,所以我克服,我有钱,我捉摸不透,我害怕被淹没。我见其乱,望其败,故追之而去。”这里的“三”应该是实数,特指三鼓三攻。
但是,我们很多文言文和成语中的“三”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举一反三、暴跳如雷、挑三拣四、发号施令等等。有一些谚语中的“三”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此地无银三百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天不要去房子里揭瓷砖;不要什么都不做就去三宝堂;牢不可破的舌头;等等
但很多成语、俗语中的“三”可以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数字,如:二不能反复出现;而是三件事;三山五岳;教三九遍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数字“三”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小三”。我没有具体研究过“小三”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代表的是破坏家庭的第三者,一般指女性。其实这并不是特指第三方。可能是第四,第五,甚至更多,都是指第三。
因为,感情这个东西,只能容纳两个人。太多了,就会不稳定,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