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教育的什么性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早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董仲舒(179-104年前),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汉景帝大夫。他很努力的教书写书,据说“三年不见园”,孩子也很少见到他。他努力学习,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班固评价董仲舒为西汉儒生的一代宗师。

幸而为汉帝国政权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惜在于仕途上屡屡失败,频频遇刺。

汉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养德对策》中提出了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观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贡献是:他以《杨公春秋》为基础,将宗教的天道观与周朝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官方的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作出了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有主宰世界命运的意志和意识。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天地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只有人体结构才能与天地相耦合:成年人有366块骨头,相当于一年的天数;骨头12节,相当于一年中的月数;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辅相成;它有四肢,类似于四季。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董仲舒认为,天意是通过“天财”、“天谴”来表达的。他说:“天人之签,古今之道。”“国将失道,天道第一灾。灾民,天谴,分别,天感。”从根本上说,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是为汉代统治者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然而,它也包含了一些关于最高统治者行为的警告和规范,使其变得温和。董仲舒还用阴阳五行学说体现天意,并将这一学说应用于社会,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三纲五常”后来成为封建时代束缚人民自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为后来的封建政权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想法。他的“控诉”说,它具有以神权制约君权的功能。

董仲舒为汉帝国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董仲舒在仕途上并不成功。为什么?原因有二。一是被主父偃和公孙弘算计,遭遇诸多不幸。董仲舒喜欢讲灾难的变化。有一年,辽东长陵的高祖庙和高远殿发生了火灾。董仲舒根据阴阳灾异理论起草了一份《灾异录》的草稿,但没有发挥出来。

他在讲话中指责辽东立高庙不礼貌,放一把火是上天的警告。皇帝要整顿吏治,杀掉一批违法的皇帝和大臣,以谢天恩。后来,主父偃去拜访董仲舒的时候,发现了这份手稿,就把它偷出来送给了梁武帝。汉武帝召集儒生讨论的时候,董仲舒的学生吕布叔并不知道这是他老师写的,认为这是一部愚蠢的作品。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关进监狱,依法斩首。但鉴于董仲舒是著名的经学大师,汉武帝下诏赦免,从此董仲舒不再异口同声。

后来,董仲舒被任命为中医,但没几年就被宫设计,驱逐出朝廷。公孙弘和董仲舒是同班同学,但公孙弘嫉妒董仲舒比他更有学问。公孙弘做官后,擅长玩弄权术,被董仲舒斥为谄媚之人,这让他更加嫉妒董仲舒。梁武帝想任命一个人做焦王,公推荐董仲舒说:“只有董仲舒才能做焦王。

“焦溪王刘端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弟弟,特别纵容。很多去找他当相的人都被杀了,宫推荐董仲舒就是企图借刀杀人。好在董仲舒名声很大。刘端“以德著称”,非常贤惠。所以,他可以善待他。董仲舒上台后相安无事,但总担心自己会出事,于是因病辞去了焦西王项的职务。

晚年的董仲舒“到一个地方归一个家,从来不问家产,却以读书写书为业”。如果朝廷有重要的事情要讨论,汉武帝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去打听,他的回答可以阐明法规。说明他还是很受武帝尊重的。董仲舒没有得到重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清正廉明”。做官时“写几封谏书”,深刻揭露社会问题,政治观点往往与时代相左,政治上受挫。

董仲舒对自己的处境颇为感慨。他写了《一个文人的不幸赋》,哀叹自己才华的失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416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