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失败和钉钉的成功。
DingTalk的团队,其实本来就是和原团队一群人。但是为什么这个产品失败了,钉钉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3年9月正式上线,定位于手机好友互动平台。但从这个位置上,我们看不出和当时如日中天的微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社交领域,马太效应强大到不允许第二个同类型产品存活。
所以“来来回回”在当时已经很惨了,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当时我们团队积极寻找出路,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出现了企业的需求。当时有一些有移动办公需求的中小企业和他们合作做研究,于是团队力量投入到这个方向。
那时候钉钉的员工都驻扎在企业,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聊天。这种与用户的亲身互动,让钉钉团队真正找到了适合他们突破的方法。
钉钉的成功在于真正解决了公司的痛点。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工资的发放、费用的审批、员工的考勤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费时费力,流程也很复杂,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
比如工资统计,一般会生成一份很长的纸质报表,由老板签字,然后工资表要扔进碎纸机碎掉,因为工资情况无法互相传递;该公司的财务流程往往与线下支付流程脱节。比如老板必须插入银行的u盾才能完成支付。
费用的审批往往很麻烦。很多公司为了控制权限,经常需要高层领导签字才能开支,但是领导比较忙,经常不在,所以经常需要等啊等才能找到老板,签字很麻烦。
这些痛点往往很明显,却长期被各种办公软件忽视。这些功能性的指甲做的很完美。
还有一些爆款特点:比如新闻必达。老板的消息会通过免费电话、短信、应用内消息的方式通知对方,不管对方手机有没有钉钉,有没有网络,完全无障碍。
当然,钉钉推出的一些功能是比较让员工讨厌的,比如看新闻反馈,员工不能默认自己看过的新闻。还有一种考勤系统,即使没有网络通信也能准确定位。
虽然员工不喜欢,但是老板喜欢。钉钉的排列权也在老板手里,所以钉钉以极快的速度布局了大量的中小公司。
钉钉和微信本身不是一个产品。
微信的一个铁律就是不骚扰用户。
钉钉就不一样了。在引入各种接地气的功能的同时,也容易被控制欲极强的boss控制,一定程度上是反人类的。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逻辑和微信可能是相反的。
也可以说他们的设计场景完全不同。微信强调的是“生活方式”,钉钉则是基于“工作方式”。
其实微信很温暖,在“人性化”上做到了极致。相比较而言,钉钉的功能缺少这种人情味。但同时,微信注定是一个适合工作的IM软件。
其实为了对抗钉钉,微信也推出了企业版,但最后不温不火。不能说不同的产品思维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产品。
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复杂的,任何一个软件能够在某个场景下做到极致,都是相当了不起的。
就像我们不能吃代替喝水,不能喝代替睡觉一样,微信和钉钉在各自领域都是当之无愧的旗舰代表,虽然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你觉得不错,可以关注“小火glug”:科技互联网行业的深度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