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晚节不保”的说法,最直接的素材来自周作人。1933年,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观察蔡公这几年的言行,深感所谓迟节难守。”语气看似平和,内心却是沉重的遗憾和不屑。
晚年在香港宣传抗日的蔡元培
周二先生与蔡公渊源颇深。他们是绍兴老乡,周作人这种相当于日本大专的“野路子”将来能当上北大教授,也是蔡元培大力支持的结果。交往20年,两人并无芥蒂,感情也不恒定。但批评了一天,突然把调子提高到这么高,变成了“迟来的节日”,指责很重。
其实早在几年前,鲁迅就对蔡元培有过更“不堪”的批评。两个人,明显是1911年的,是同一个战壕的队友。蔡元培利用职务之便,以各种方式帮助鲁迅。鲁迅在背后说了什么?或者在一封给熟人的信中,他调侃道,“我和这个男人,我们不喜欢这种味道。”“这个人”就是蔡元培,抛下一切情谊,寄去绝交信。
1945年的周作人
周氏兄弟,个个都是君子,从来不屑于背后捅人一刀,更何况是对他们亏欠很深的人;而蔡元培,则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楷模。他为什么要“内斗”?这里的重点是,1930年前后,一向“以做学问著称”的蔡元培,确实有过一些与其形象和“个人设计”相违背的言行,让周围的朋友都无法理解。
至于蔡元培晚年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写了什么,由于研究者立场不同,现有史料缺乏,如何判断,实在模糊不清。《蔡元培年谱》由高平书主编,中华书局印刷,是最权威的版本。可以记录1927年到1931年的四年,只有七页,连重大问题都直接忽略。
但不管怎么说,涉及蔡公“寿终正寝”的“罪名”,大体上就这么几条:1。1927年,狂热的老朋友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也在他的授意下惨遭斩首,得意弟子柳亚子也被列入黑名单。所谓“一支令人陶醉的笔,胜过先生”
2.当年他兼任青年部长,本该给进步青年更多庇护,不料却主动提出取消青年的各种活动,包括学生会组织。此举争议颇大,该报批其为“自毁声誉”;3.他在辞去北大校长、执掌大学期间,开创了国民党臭名昭著的“党教”,被外界认为抛弃了早年的理想;最后,我觉得他晚年左右摇摆,被各种坏分子利用。以前,引领时代新潮流的一代精神领袖,成了权贵的附庸。
这些评论,尤其是他讽刺的“晚节不保”,其实从20世纪20年代就在人口中盛行,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这些人认为,蔡公的这些言行,确实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的“开明”、“先锋”、“保护者”等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可以说,他们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反转”得面目全非,让人目瞪口呆,莫名其妙。
虽然蔡公在政界和学界都期待了30多年,但很少有人痛骂他,大家只是觉得惋惜和不解。
但现在看来,深陷这些事情的蔡元培,虽然他说有一些瑕疵,不能完全摆脱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批评确实是误判。在“蔡元培晚节不保”这个问题上,“吃瓜群众”的通病,歪曲事实、选择证据、妄加揣测、虚假主张,都是有的。
比如所谓的“清党问题”,他其实是“签字”的。这个疑问,早在1930年前后,在《湘江平民日报》连载的《三海梦回房笔记》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蔡元培亲自阅后收集剪报,并作了批语。他“代人辩护诬告”的态度得到了认可。更重要的材料来自高平舒《蔡元培年谱》中所载的一些“秘辛”。
很清楚为什么蔡的签名是吴稚晖剥削的结果,而蔡公的本意是想给这些爱国青年一个“缓冲”的机会,反复呼吁“照顾”,让“有军权的人不能随意屠戮羞辱”。后来上海“杀青年”的时候,他“凶神恶煞,百家争鸣,真不愧为秀才”。各种材料比如可以充分证明,在1927年这场被鄙视的清算运动中,他的态度是不愿意合作的,他同情甚至尽力保护进步青年。他唯一的问题是没有实权,他的抗议几乎没有效果。后来根据社会上的“署名”,他被深深地误解了,一次两次都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他只是看到发表的知道内情的文章,默默地剪下来,记在日记里。
常州人武智慧
至于“提出废青运动的建议”的批评,既有非事实的因素,也有他的教育思想不被理解的程度。前者作为当时的“大学院长”,并没有完全代表自己提出这一建议,而只是一种官方表现——查1928年8月5日《时事新闻》,其助手早已澄清了这一传闻,明确表示“并非蔡先生个人提议,而是大学委员会和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一个悬而未决的案件”。但不管有没有蔡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也有我的不屑,就不用说什么了。因为蔡元培作为一个教育家,一直主张学生不应该牺牲学业去从事各种活动,除非是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哪怕出发点是爱国进步。
最后,两点大体上可以和第二次答辩一样,即这些陈述虽然是出自他们的口中,或者是作为证据签字的,但都是“集体行动”,他只是作为“领导者”照着剧本走。作为一个官员,蔡元培的言行不能完全等同于他的真实意见。这个特别微妙,容易被误解。那一天,鲁迅和周树人都对他深感不满。事实上,他们没有很好地阐明这一关键点。
蔡元培的后代
总之,沽名钓誉的不是蔡元培,雄辩滔滔的也不是蔡元培的生活作风,而是“人不知而不窘”的蔡公本色。现在很多人对他的攻击都是夸大其词,根深蒂固。我们需要为他说句公道话。他也许不“完美”,但他真的是百折不挠,不该承受这些莫须有的污水。他一生光明磊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是一种无端的羞辱。
分散墓地
有人说蔡元培复杂。在我看来,他其实很“复杂”。这就是历史学家感受到的“知人论世之难”。但我也很乐观。我想,如果有一天,在网络舆论场上,人人都能就事论事,也许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