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出

塞内加尔鹦鹉2022-07-08  31

首先,这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了!山西国槐的迁徙确实发生过,只是被某些人为了某种利益夸大了几千倍。

一,山西的移民数量

关于移民的数量,历来众说纷纭,但通过学者们的反复考证,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以来,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数万户,前后移民人数达到100万左右。

也就是说,50年来山西移民总数约百万,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十余个省市。当时河南本地人口450万。移民占原住居民不到3%,充分肯定了河南大部分人不是洪洞移民的后代,而是本地人。

根据族谱记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约80%是国槐后裔(部分地区甚至100%),即4亿多人是国槐后裔。明初全国人口6000万,现在是13亿,人口增长了22倍。按照这个比例,当时国槐移民约有2000万人。当时山西省有400万人口,山西人口统计显示,明初的山西人口几乎没有大量减少,甚至还保持着平稳缓慢的增长。从统计数据中,我们看不出山西有大规模的移民。据推测,山西的人口保持稳定是因为外来移民消除了人口增长的影响。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会超过百万。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洪洞县人口只有92872人,不足十万。移民如何遍布中国?至今,为什么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很多家族都称祖先来自山西洪洞?事实上,移民不仅来自洪洞县。明朝只是把洪洞作为移民的集散地。山西各地的人聚集在这里,然后转战全国各地。

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编纂的。大部分传说和家谱都把洪洞的移民定位在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少数定位在明中叶和清初),但书中任何地方都没有提到移民,更没有提到大槐树和姥姥窝。后来的顺治《洪洞县志》(656)和康熙《洪洞县志》(1673)都没有关于大槐树、姥姥窝、洪洞移民的记载。总之,民国以前,地方志的编纂者们似乎有意遗忘了洪洞和大槐树的移民。

第二,家谱记录

有些人喜欢把家谱当回事,他们说话有把握就是铁证。在今天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族谱中,有无数记载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但在大部分家谱和墓碑中,都提到他们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以下具体地名省略或破旧。具体位置不明或缺失。在发现的墓志铭、碑文、家谱中,声称祖先来自洪洞某一特定地方的,与明代洪洞县志记载的地名难以匹配。

树大招风,落叶归根的古人,对家乡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他们怎么能忘记自己长大的家乡呢?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不知道祖先的具体家乡,说山西洪洞人只是从众。

事实上,早在唐朝灭亡之前,经过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世代相传的族谱几乎全部失传,以至于宋代已经很少见到旧族谱,很多家族的谱系都断失了。迄今流传下来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时期编纂的。

古代很流行把历史名人当祖宗来抓(现代也是!),人们还盲目认定历史祖先,以显示家族历史的久远和家庭背景的高贵。这种做法在族谱编辑中最为常见。李姓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李二、周的始祖后稷、吴的始祖太伯、姜的始祖、袁的始祖袁绍、郑氏的等郑三公。

庙里要有谱,要有谱系。谱系远未明确,所以补谱系就成了古代的习惯之一。由于宗族势力的扩张,到了明清时期,伪造世系和家谱的风气更加盛行,出现了职业造假者:“家谱学家”。作曲家预制了一套始于南宋的通用道具,如名人序跋、远祖画像、朱碑刻等。,不考虑张姓和李姓,改姓的时候感觉很完美。

由于家谱的散漫,其史料价值往往大打折扣。这也是历史研究中人们不太重视家谱资料的原因。

现在所谓大槐移民的族谱几乎都是清朝乾隆年间以后编的,与明朝的移民史相差300年左右。其实很多人根本没有古老的家谱,就算有,几百年也没了,也不知道祖先是哪里来的。

另外,宋朝以前,民间有没有修家谱的,也就是说,家谱只能官方修。金元时期,游牧民族生活在中原,中国衰落。北方汉族人很少修家谱,渐渐失去了对祖先起源的记忆。到了清代,民间突然兴起修家谱的热潮,很多不知道祖籍的人只能靠“洪洞老槐树窝”度日。

第三,至于为什么是山西洪洞的大槐树而不是别的?

首先,这些山西移民是政府主导的,所以有身份,有地位。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移民,山西移民的数量最多,所以打着山西槐花的幌子,不知道祖先从哪里来的人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主要是政策利好。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命户部责成地方官重视已复职者,“令司重视未复职者。开垦新的田地,停止收税”。二十八年(1395年)下令,自二十七年起,“河南、山东无论新开垦多少土地,无论多少,都经不起一课”,凡私收一课扰民者,一律惩处。大部分流亡在外或者原著中没有土地的穷人,都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得土地。不管新开垦多少土地,都不需要交税。

第三,明朝在重新确立汉族正统的过程中,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轻视和压制的态度。国家对蒙古人一直非常警惕和防范,民族关系紧张。所以我们在族谱中几乎看不到契丹、女真或者蒙古祖先的记载。如果我们做了,我们早就被杀了。所以对于那些没有根的族群,必然会有寻根的需求。正因如此,在清代的族谱中,关于祖先在山西的居住地,一般是大槐树,然后具体的何村老家就没了。

第四,遗传血统

汉族主要民族有几个特点:一是蒙古族的眼睑,眼角的上眼睑覆盖下眼睑,无论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二、铲齿,门牙内侧略凹有一定弧度,尤其是上前牙;三、绿色斑点,分娩期臀部尾骨处有淡而清晰的斑块,之后会慢慢消退;四、小脚趾,成人小脚趾指甲分为两个不规则的花瓣。

所以,两个脚趾甲不是洪洞移民独有的,而是汉族的特征之一。

传说洪洞移民可以用刀砍自己的脚趾,或者用石头砸,让后代变成两个小脚趾。通过创伤改变他们的基因是不可能的。这种脚趾对脚趾的格局常见于东亚,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朝鲜族,所以韩国也有人有两个脚趾。别告诉我韩国人也移民洪洞了。

从种群的遗传分析,种群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是河北、河南、京津、山东、华东五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关系密切,形成一个小系统;基因上,我们离河南、山东、河北最近,离山西远。

第五,解手

界首:而且界首也不是洪洞移民的专用词。这个词在宋元白话中早就有了。像洪洞移民的雷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伴随着这句民间谚语,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湖南湖北很多人自称“江西种”,说所有江西人的后代,小脚趾上都多了一个钉子。比如湖北湖南一些地方,上厕所叫“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祖上被捆绑押运乘船,途中要叫押运官兵解开绳索,所以“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些故事和“洪洞移民”的传说差不多吗?

另外,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证明,河南人是本地人的绝大多数,洪洞移民很少。

不及物动词语言

一个地方移民多了,就会形成语言区或者孤岛。但是,河南没有这种现象。相反,河南迁移到其他地方,反而出现了这种现象。主要方言是河南中原官话,不是山西方言。古人宁卖祖田,不忘祖宗之言。如果当时的居民大部分是山西人,山西话无疑会成为主流语言,但事实并非如此。

七。传统文化

河南文化:我们是中原文化,不是山西三晋文化。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新密的伏羲文化,婚俗,超唱,登封的嵩山习俗,都传承了几千年。

八、饮食

虽然河南地处北方,以面食为主,但河南和山西的饮食习惯和爱好有明显的差异。

历史上确实有一部分人是从山西迁到河南的,但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且很快就被同化了,成为河南人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再也分不清你我了。

今天我们讨论祖先起源,一定要有科学的历史态度,不要只听别人瞎说。让我们抛开历史和传说的谬误,让我们正名。我们河南人大多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历经风雨屈辱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九、为什么谣言不断?

近年来,洪通当地政府大力提倡“寻根游”,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是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像他们说的那样,华北、东北、西北的汉族都认定是国槐后裔,那就是你算出来的数字是4亿多国槐后裔。如果有将近一半的人想进行寻根之旅,那将是多么巨大的利益啊。

“立体战役、深耕细作、文化滋养,为洪洞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生成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10月10日,全县旅游人数突破30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6.5亿元,各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近三年来,洪洞寻根旅游人数每年增长20%,洪洞县被确定为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洪洞县官方数据,2015年)

所以现在网上很多关于洪洞移民的文章只是一种网络宣传,一种舆论导向,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宣传攻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379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