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钱,其实并不难。先说货币数据。
央行每个月都会发布货币数据。以某月为例。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1.32万亿元,同比增长8%。狭义货币M1为5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5%;流通中M0货币余额7.06万亿元,同比增长2.8%,当月净投放现金457亿元。
1、金钱的概念
对于没有经济学概念的人来说,看到这个数据后,第一反应就是央妈开始增加货币,贬值货币。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忽悠大家理财抗通胀。真的是这样吗?所以今天我要写一篇通俗的文章,用通俗的语言跟大家解释一下。
M0M1M2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货币概念中,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存款;M2是流通现金+银行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看看这些术语。你困惑吗?别担心,我会用我能做到的语言给你科普。
例如,假设一个国家发行一万元货币,那么这一万元就是M0。那么这一万块钱会在社会上流通,排除其他因素(比如箱底藏现金等。)并假设将全部存入银行。所以理论上,M1= 10,000现在流通中的现金。众所周知,银行是具有储蓄和贷款功能的金融机构。他上缴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后,剩余的资金可以借出去刺激社会生产。如果企业A从银行贷款10000元,然后进行企业生产活动,购买原材料,发放员工工资。假设这1万元全部支付给生产活动的参与者,然后存入银行,那么现在银行货币总量是2万元(实际发行的货币只有1万元)。a企业在社会活动中盈利,贷款需要支付借款成本(利息)。现在M1一万,M2两万多。理论上,央行发行的1万元基础货币可以通过货币衍生(信用)M2衍生到8万元甚至更多。即使政府暂停基础货币供应,由于银行的金融作用,M2也会上升。
2.M0M1M2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了解货币术语的原理,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你有哪些指导自己的钱袋子?这些货币数据反映了总体货币指标。M1是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基础。它们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银行存款。M1是真正的需求潜力。如果M1大幅增长,消费市场和终端市场将会活跃。(基础货币增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加);如果M2增长过快,说明社会信用相对宽松,投资活跃。
如果M1的增长率高,M2的增长率低,说明需求旺盛,投资略显不足,就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这时候可以关注金融市场投资,通过资产增值来对抗通胀风险。一般这种情况会导致股市和定投的牛市。这个时候,用储蓄换资产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M2增长率高,M1增长率低,说明投资过热,而需求不旺,资产价格会加速上行。万一出现资产泡沫,明智的做法是将资产换成现金,避免收益损失。
M1可以反映需求方(购买力)的客观情况,M2可以反映供给方的生产转型(信贷投资)。
过高的M2增长率意味着库存压力将会上升。这时,如果M1的增长率不匹配,就会有滞胀的风险。如果不调整货币策略,就会导致产能过剩。
总结: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会对经济和货币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像几千年前的投资大师范蠡一样,这是干旱时赚船钱,涝时赚船钱的基本逻辑。任何商品资产的涨跌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就会上涨(不包括社会财富的增加)。如果货币投入下降,商品资产价格就会下降。时起时落,大家悟出规律就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