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发动淝水之战的原因与目的

说明顺序2022-07-07  16

王蒙给傅坚的遗言,就是问题的答案。

孟曰:“晋虽远于吴越,但同为新月。与人为善是国家的财富。在我离开后,我想给金照张相。鲜卑、羌、鲁,我的仇恨,终究是要被人承受的,所以为了社会着想,应该逐渐清除。”——《晋书·卷一百一十四》王蒙临死前,对苻坚说了两件事。

第一,不要征服东晋。原因是东晋是正朔所在地。

二是铲除鲜卑和西羌。原因是汉人不是前秦帝国的隐患,胡人才是。

为什么这两份遗嘱是问题的答案?

首先,“金同新月”的结论绝不是空句。

苻坚的祖父之所以能够入主关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打着东晋的旗号,以金晨的身份“献颉利史静”,迅速赢得了北方汉人的好感。

如果不是批了一张晋朝的皮,怎么可能在短短一年内让“秦永义夏附于他”?

世界上有很多胡人。关中人为什么要臣服于边人?

后来,在苻坚入侵金朝之前,他所占领的很多地盘,比如巴蜀、荆襄一带,也不过是攻占了几年而已。可以说,金朝这块金字招牌在这些地区的汉人心中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说,苻坚走自己的路征服金,赢了就好了。如果他花些时间做舆论工作,汉族人可能不会支持他。但他只是输了,或者说是惨败,这一次的失利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之前汉人对苻坚积蓄的不满造成了总爆发。

谢玄淝水之战后的北伐,从淮河到黄河只用了一年时间。这足以说明至少黄河以南的汉人对苻坚不感兴趣。

第二,王蒙说“鲜卑、羌、鲁,我之仇,也,终必成仁”,绝非言过其实,更不是煽动胡人内斗。

我们通常的印象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胡人是一个整体。当时最大的矛盾是十六国与东晋的矛盾,五胡与汉人的矛盾。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当时的东晋,政策非常保守,收复失地的动力不足。金军即使偶尔北伐,一般也打到黄河南岸,不会再打到北方。会给北方政权留下很大的生存空间空。

也就是说,金朝和北方政权是可以经常讨论的。

北方政权彼此之间并不那么客气。以前的前赵灭前赵,前燕灭前魏,都是攥紧拳头,你死我活,有你没我。如果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会灭了你全家。

与东晋相比,残酷程度高于东晋。

所以,王蒙说,“鲜卑、卢强,吾仇也”。这绝不是夸张。当时的胡人政权可以和汉人合作,但绝不能和其他胡人合作。胡人政权要想活得长久,就要想办法把不属于我们族群的胡人消灭掉。

用王蒙的话来说就是“应该逐步淘汰”。

可惜,对于这个正确的意见,傅坚一句也没听进去,也没能理解王蒙的意思。

那么,当时傅坚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宽大处理了敌人的投降。如颜倩的慕容澄,的杨缵、杨通,祈福部的范思,羌族的姚畅等。向他们自首后,傅坚对他们宽大处理。不但不杀,还委以高官厚禄。

注意,这些人当时担任的职务都是实权派,不是虚职。

我们可以假设。假设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时候没有杀吕布和二袁,还得到了刘备,给了他们一些实权。曹操兵败赤壁后,你猜这些人会怎么“报答”曹操?

第二,苻坚并不想杀人,但他也知道自己想控制人,所以他效仿了前秦始皇的做法,把关东人迁到关中,然后派城门边门在各地把守,造成了事实上的监控。

对于付建的这种行为,我们只能说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结果却很糟糕。

因为卞人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支持傅坚的卞人就更少了,才十几万户。

苻坚派守门人在全国各地镇守,还把大量鲜卑人和羌人迁到关中。这样的结果一定是大乱之后,派往地方镇压叛乱的边民太少了。守卫关中的边民太少,无法镇压关中鲜卑人和羌人的叛乱。

后来就是这样。在水边的战斗之后,所有先前埋下的地雷都爆开了。慕容垂等人迅速在关东起兵造反。苻坚派人镇压的时候,关中的鲜卑人和羌人又造反了。苻坚派人去镇压关中的异族叛乱,但是打不赢。傅剑想两边都占便宜,但是两边都不占便宜。最后,苻坚死在关中造反的羌人手中。

如果当时的苻坚能够守住关中的基本盘,就不会灭亡的这么快。

总结一下。苻坚迅速败亡的原因是,在不该惹东晋的时候,他惹了,而且还是惨败。当时代要求他杀人和欺凌弱小的时候,他总是心慈手软,埋下很多雷。最后,他成了大家的眼中钉。东晋打他,鲜卑打他,羌人打他。他不会死真是奇迹。

事实上,苻坚是一个有些能力的人,他的气魄和执政理念与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脉相承的。

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时。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民族融合已经基本结束。唐太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延用仁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族,最终创造了各民族来朝的繁荣景象。

但在苻坚时代,民族之间还是有隔阂的,民族矛盾还得靠时间来解决(中间还伴随着杀戮)。他模仿石虎滥杀无辜,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滥用仁政是不可取的。发挥仁政需要基础。没有仁政的条件,仁政总是烂的,结果必然是历史的反面教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372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