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有关资料显示,临床上约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目前癌痛的治疗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必要时辅以手术和放疗。然而,传统的文化观念往往使患者及家属对阿片类镇痛产生“畏难情绪”,使癌痛无法得到规范化治疗,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下是常见的误区:误区一:能“忍”就忍不住再吃止痛药。其实癌痛的药物治疗是讲究按时规律给药的。这是因为癌痛往往是伴随肿瘤患者的一种长期、慢性、持续的症状,需要按时给药,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的镇痛水平。如果把“忍”字作为第一个字,会使血药浓度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从而需要更大的剂量来控制疼痛,而疼痛的频繁发作本身又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见图1)
1误区二:杜冷丁是最好的止痛药杜冷丁,全称是“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其代谢产物为去甲哌替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肌阵挛、惊厥、震颤等。杜冷丁的毒性与治疗剂量的吗啡相似,但由于其口服利用度差,血药浓度不稳定,大剂量服用治疗剧烈疼痛的药物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明显增加,因此不建议将杜冷丁作为癌症镇痛的常规药物。误区三:尽量不要用吗啡镇痛,以免成瘾,害怕“成瘾”。这可能要追溯到鸦片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要理解“上瘾”,首先要理解几个概念。“药物耐受”是指在反复用药的情况下,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一种状态。使用者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的镇痛作用,其特点是可逆性,停药后对药物的耐受性可逐渐消失。“药物依赖”是指在生理和行为上不同程度地将麻醉性镇痛药物视为首要的日常需要,表现为对这些药物的渴望和获得,以及长期寻求和使用这些药物的行为。也可以分为“身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指阿片类药物治疗突然中断时,神经细胞受到抑制的现象,患者会出现一系列戒断症状,服药后很快消失。后者的“精神依赖”就是我们常说的“成瘾”,是为了获得欣快感而产生的心理渴求和强迫寻找该药物的内心体验。长期用药后,大部分癌症患者出现药物耐受,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变短。他们期待着服药的那一刻,也就是所谓的“守望者”,也就是经常被误认为是毒瘾的人。事实上,癌症患者很少会因为病情而对规范化镇痛治疗上瘾。因此,对于有病情需求的患者,请放心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不要因为怕“成瘾”而排斥吗啡类药物。反而更容易使血药浓度大范围波动,疼痛控制不好,更容易诱发“成瘾”。误区四:吗啡用量要严格控制。吗啡类药物没有“天花板效应”,即药物的剂量没有上限。只要病情需要,可根据病情添加,直至疼痛控制满意。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类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疼痛评分逐步增加。请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加大剂量,以免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等。误区五:阿片类药物应该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不应该有疼痛感。虽然阿片类药物是主要的癌症疼痛治疗药物,并且使用合理规范,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疼痛缓解,但对于少数患者来说,即使剂量增加到很大的量,也不一定能很好地控制疼痛。这是因为可能需要联合其他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激素,以增强镇痛效果,或诉诸其他手段,如手术和放疗,或治疗疼痛。癌痛的药物治疗原则:(1)尽量口服,方便长期用药,可减少依赖性和成瘾性。(2)按时给药,而不是有疼痛的时候再给。(3)阶梯给药,其中世卫组织推荐的癌痛“三阶梯疗法”为: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用于轻度癌痛患者。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并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当非阿片类镇痛药不满意时,第二步弱阿片类镇痛药用于中度癌痛患者。主药为可待因,根据需要也可使用辅助药物。第三类强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癌痛。主药是吗啡,也可以酌情使用辅助药物。(4)个体化用药。(5)注重细节和实际效果。总之,给癌症患者一个“无痛”的世界,一直是肿瘤科医生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