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有轮回”。任何具有收藏价值的物品都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不同的传播环境。每当它换了主人或环境,就经历了一次轮回(龙泉象耳瓶的遭遇就是证明),一次自己都不知道的轮回,或上或下,或沉或浮,或贵或贱。又一次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感觉人生还是有可比性的)。
时间久了,它生命的年轮都打上了荣辱、贵贱、褒贬、辛酸的印记,古老的瓷器经历了种种沧桑。但是,一件藏品的轮回,对收藏者来说是一个机会。随着收藏文化的普及,人们会觉得收藏越来越难,错过的几率越来越小。其实收藏是受市场经济规律调节的,收藏机会总是存在的,机会是变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形式和价值,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轮回的概念告诉我们,一个藏品在某个时候会被价格重置,而且往往是自下而上。几年前,一个藏族老朋友去世了,他的家人不知道,也对他的收藏不感兴趣。很多好东西被低价贱卖了,很尴尬。再见,世界顶尖高手,2。45亿的《山下袁媛青花鬼谷坛子》其实在拍片前就被外国人当作VCD的坛子,4150万元的雍正官窑粉彩蝙蝠桃橄榄瓶也在拍片前被外国人当作台灯的底座。
物体命运的无常伴随着其价值的无常。所以,只要你勤奋,只要你精明,就有机会发现。
第二,“只是暂时的”。从《物有轮回》中,我深深体会到,再珍贵的物件也是“暂时”的。收藏可以带来气质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收藏的过程更是精彩无穷,比如阅读、揣摩、寻找、发现、讨论、交流、欣赏、把玩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乐趣,当然也伴随着跌宕起伏,真假难辨,这就是魅力所在。
享受过程的乐趣远比结果重要,结果是别人安排的,就像历史是后人评判的一样。纵观收藏的历史或轶事,收藏总是带给人的,从来没有起死回生的。所有流传至今的藏品,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时代的沉浮、人员的沉浮,有的有序传承,有的零散破损,不断传承、轮回,不断被重新定价,这和“富不过三代”是一样的。
香港瓷器收藏家胡惠春先生把他在香港的住所称为“临时建筑”。临建的瓷器堪称“精、雅、美”。胡惠春先生的“暂时自足”,真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精神境界。
第三,“不要对事物感到厌倦”。收藏的本质应该是传承文化,陶冶心灵,享受生活。如果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图和定位,就会对事物感到厌倦,失去自我。
我的修炼方法如下:一、“欲而不贪”。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导致追求和动力。关键是适度。贪图收藏中便宜的东西,难免吃药上当。二是“爱而不执着”。既然是爱好,就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关键是要清醒。痴迷于收藏,执迷不悟,花巨资收藏一屋子赝品的案例时有所闻。
第三,“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自己喜欢的,能做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盲目浮躁,背负包袱,被奴役,是多么痛苦的事情。鉴赏重于占有,研究高于收藏,这就是“物不厌精”的高雅境界。那些手里能有东西,眼里却什么都没有的收藏者,欣赏的是心里能有东西,手里什么都没有,所以不是儿戏的人。多别致啊!我这一代人只是敬畏。
超脱于物,更是高人一等。
收藏是一种文化行为,收藏意味着传承。古玩的美感承载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古玩收藏展现出无穷魅力。我们推崇的收藏理念应该以精神感知为主,追求物外之意,寻求更多的文化滋养、审美享受和精神慰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内敛、中庸、平和的精神,是克服人心浮躁、物欲膨胀、诚信缺失等弊端的良药。由此,笔者再次认识到,和谐理念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正在得到延续和发展,以切中时代之弊。收藏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其最高境界是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