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经济学流派基本上都不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甚至亚当·斯密定义的政府守夜人角色,也有必须由政府解决的公共事务,比如造桥,比如司法。如果经济学僵化地聚焦于理性人,那么没有人能最终解决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奥地利学派、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供给学派还是芝加哥经济学派,都需要强调人的行为特征,即人不一定是理性的。相对而言,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明显支持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
各派的重点在于人类非理性时政府干预的程度。自由经济学派更倾向于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不必过多干预。只要守夜人尽职尽责,市场会很好地解决大部分问题。当经济开始实际运行的时候,其实很多经济学家逐渐发现,人是不理性的。所以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越是向微观层面延伸,比如考虑企业的投资行为、合同执行和公共投资的效益。因为经济学已经逐渐从理性模型导向转变为行为预测导向。听今天的经济学课程,你会有很多故事。比如两路一路都很拥挤。要不要提价?比如为什么钻石价格越高,销量越好。比如为什么阿胶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可以卖,价格下跌的时候却不一定能卖?经济学正在下沉,越来越接近普通人。但是,在亚当·斯密的时代,人类还没有对人性做出如此细致的观察。所以当时理性的人都假设它是一个篮子,经济学家把什么都往里面放。
有一本书叫《复杂经济学》,还有一本书叫《思考的快与慢》,可能还有很多其他的书,包括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包括利弗莫尔的《股票操纵回忆录》,然后延伸到周期理论,比如《非理性繁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告诉我们,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往往达不到均衡。我们应该习惯不平衡和不合理。
当然,我们仍然不能认为“理性人假设”是完全理论化的,因为事实上,这个假设为经济学的思想发展扫清了道路。行为偏差是可以看到的,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同样的偏差。比如美国股市是半强式有效市场,说明美国股市的投资者更理性,而a股投资者是弱式有效资本市场,说明a股投资者的行为和“动物精神”更普遍。这种精神有时候让技术和趋势在a股有效,但在美国可能很难有价值。
以上一些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