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的县名从何而来?
“庐江”的起源在哪里?流向哪里?
为什么演变至今?
泸州和泸州政府是如何产生的?
跟庐江有什么关系?
“夫君庐州所以取名鲁,
也以庐江县命名。"
——清嘉庆《泸州府志》(卷一·史)
一个
县,古代行政区的域名。庐江县,秦末,因境内有庐江水而得名。
庐江,古水之名。在古籍文献中,最早以一条河的名称来描述“庐江”的有三句话:一是《楚辞·招魂》:“路贯庐江,左长且细”;二、《山海经·东海经》:“庐江出三皇,入江中,彭泽西。天子”;三、《汉书地理》“庐江出陵阳东南,入北川”。
但这个“庐江”从何而来?流向哪里?为什么演变至今?千百年来,它被称为江西省的乐安河,安徽省南部的青衣江,以及源于庐山北麓的古庐江石门河。众说纷纭,难以认定。
时至今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魏松山经过实地考察和严谨考证,历时十余年,于20世纪50年代撰写了《山海卢静江考证》:“山海经发源于‘田字三都’或‘田字桂’庐江,即今皖赣两省交界山区,上游为今江西乐安河,下游为今乐安河。......庐江,庐山这种‘山河相依,各取其名’的地方。然而,它被命名为'鲁',它有一个不同的原因。秦汉以前,这里居住着越族,‘鲁’字是越南语,但其含义已无法理解。“虽然这一点仍有争议,但基本上得到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
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原,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36郡。接连击败匈奴和南越后,收复两广,全国调整增补48郡(约900至1000郡)。庐江县秦末位于九江县西南,因境内有庐江水而得名。庐江县下辖今天的江西省和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宣城、芜湖南部地区,县辖范县(今江西省鄱阳县)。秦亡,楚汉相争(前206 ~前202年),庐江郡属英布(楚)九江国。
汉初继承秦旧制。高在整顿秦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双轨制,在全国各地设置郡县和王国。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英布降汉。第五年(前202年)在庐江县西南增设张羽郡,九江(今合淝、滁州)、衡山(今六安、安庆)、庐江、张羽四郡被封为淮南(王),英布被封为淮南王,刘度(今西汉北部六安市旧址)。英布(公元前196年)因谋反被处死后,汉高祖把他的小儿子常陆改为淮南王。
西汉庐江县地图
汉文帝第六年(公元前174年),常陆在一次谋反中被杀,淮南被灭。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四月,丙寅立庐江(王)国,封刘慈父子为庐江王。庐江(王)是范阳(今江西鄱阳)的首府,辖庐江、两县。创立12年。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刘慈迁徙到冀北,成为衡山王。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后,为防止动乱,景帝将各王国的官员任免权下放到中央。梁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慈也因暴露自己的谋反阴谋而自杀。汉武帝非常震惊,决定收回这些国家所属的郡县。此外,还以削藩、推恩、附利等措施调整和缩小王国的管辖范围。元寿二年(前121年),撤销江南庐江县,将原东部衡山县与南部九江县合并,在江北区形成新的庐江县。此时的庐江县只是沿用了庐江县的旧称,境内还没有庐江水。
《汉书·地理志》载:“庐江县领十二郡:约舒、越鞠朝、龙跃蜀……,郡治蜀”。即西汉时期庐江县下辖12郡。除娄宇(今河南省李记固始县)和旬阳(故地址为今江西省)外,其余10县都在今安徽省境内。分别是翔安县(今无为县翔安镇)、胡林县(今无为县白胜乡)、枞阳县、居巢县、万县(今潜山县)、胡灵(今太湖县以东)、松滋县(今宿松县)、龙树县(今舒城县)、乾县(今霍山县)、舒县。东汉(25 ~ 220)沿袭西汉旧制。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朝代更迭,疆域变迁,庐江郡已废。南朝宋太二年(466)九月,庐江县改为西域郡(治绥阳),疆域为边县(治今镇南郊,1公里)。梁武帝田健末年(519),濯县改为庐江县。加襄州,统领庐江郡(均治庐江郡)。郡县同名,庐江县名由此开始。(《读书史提要》卷二十六:庐江郡“盖以旧郡名”。)
2
合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城市。及秦六国,九江郡,以烈城为合肥郡。县名众说纷纭,但北魏李道元《水经注》:“肥施以肥,故名合淝”最为科学,即水施(南淝河、何谦河)与肥施(东淝河)的流向、支流及交汇处。两江交汇,故称“合肥”。雍初元年(420),合肥县、汝阴县改为南汝阴,由禹州县、南汝阴县管辖。永三三年(422),合肥县废,改华侨设汝阴县。南朝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在汝阴设河州,故以合肥县为州名,兼汝阴县、县府。
元代庐州(路)图
隋北周北大定元年(581)二月。隋炀帝三年(583年)废郡,郡归国家统一。因庐江县为秦汉古郡,辖庐江县,故取其县县字头“庐”,改国号为庐州,使汝阴合肥郡,亦为国政。“泸州”之名始于此。
庐州时领合淝、庐江、霍山、翔安(今无为县)、沈(今肥东县)、(今青山、六安市)、(今霍山县下埠口)等七郡。隋朝三年(607年),恢复旧县名,改庐州为庐江县,仍治合肥。领先合肥、庐江、霍山等七县。
唐武德三年(620),隋朝庐江郡改庐州,治合肥,领合肥、庐江、沈(肥东)三县。贞观元年(627),天下分十路,庐州属淮南路。北宋时道改道,泸州属淮南道。元世祖十四年(1277),庐州升为庐州道。
明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废除了路制。第一层分为省,第二层分为州和直隶,第三层分为分散的州和郡。龙凤九年(1363年),朱元璋攻克合肥,建立江淮行省,升庐州为庐州郡,统治合肥。合肥县、庐江县、舒城县,其次是无为县、超县、霍山县,共带来6个县。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在南京设立直隶,隶属泸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庐州府改江南省(江宁府,今南京),仍统治合肥,统领合肥、舒城、巢县、庐江、武威。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清府省会,今安庆)。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省迁至庐州府。12月10日,安徽巡抚江忠源到达庐州府,任命庐州府(合肥)为临时省会。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泸州府改为安陆滁河路(道公庆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泸州府改为宛北路(治凤阳府),直至清朝灭亡。
清嘉庆《潞州府志》载《潞州府经》总布局。
1911年9月19日(1911年10月28日)收复合肥,弃守。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撤销庐州府,隶属安徽省合肥县郭。
至此,泸州和泸州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泸州”作为一个历史地名,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泸州为代表的泸州文化,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文明史上,它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