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保,年缴费年年涨。往年交的费用都去哪了?医保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就医问题。我们缴纳的城乡居民医保,就是通过参保人的缴费来解决人生病住院时的医疗报销问题。这笔费用由各级医保基金集中管理、统一使用,收支使用情况每年在网上公示一次。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缴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个人缴费。凡未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城市,参保人持本人身份证到户籍所在地社区进行缴费登记,然后个人在税务部门指定的银行网上缴费;基本上在农村都是村干部上门办案。村干部对参保人员信息进行登记并收取医疗保险费用,然后提交乡镇社保服务中心录入参保系统。医保费用存入税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最终进入各地医保中心的银行账户。
个人最低支付标准由国家医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规定和发布。在最低支付标准的基础上,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定制定相关的支付档次,但农村地区基本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支付标准。最低缴费标准以上一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由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率不同,医保费用的增幅也不同。按照往年的规律,基本上每年都是按照30元的标准增长,但今年是唯一突破40元的。
第二部分是国家补贴部分。国家补助是按照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最低支付标准制定的,每年应根据经济增长情况适当提高。一般西部地区由国家补贴,中部地区按比例补贴,东部地区适当补贴。从最近三年的补助情况来看,2019年国家补助每人每年520元,2020年国家补助每人每年550元,2021年国家补助每人每年580元。平均而言,它还将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除了国家财政补贴,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承担一定比例。财政补贴按参保人分配。比如这个地方只要有一个人参保,除了个人缴费,财政会给补贴,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均补贴。
每年9-12月是居民医保的缴费时间集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医保基金的使用规划,保证收支平衡,确保这笔宝贵的救命钱得到有效保障。个人缴纳的费用和国家补贴的医保费用基本都用在县上,还要交一些地方医保机构作为调节基金。县级医保基金出现困难时,由市医保调节基金解决;金的调剂困难,最后只能靠财政补贴。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解决参保人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问题;二是用于解决门诊特殊疾病和慢性病患者的费用报销问题。
作为被保险人,我们可能缴纳了多年的医保费,但由于我们身体健康,没有住院史,没有特殊疾病或慢性病,也从未享受过门诊特殊疾病就诊的体验,所以很多人关心他们缴纳的医保费去了哪里。
医保作为保命钱,只能用于解决参保人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疾病报销。有的人年年交医保,却一直没享受过住院报销。其实这是很幸运的,也是最好的结果。我们缴纳医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自身的健康风险和经济风险,但这种风险是最好的。
但是,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会生病,有些人甚至会得重病。只要一个人生病住院,医药费至少报销几千元,最多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一个人住院,可能要花全村人出的医药费。一般来说,参保人数占多数,住院人数占少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医保基金才能支付住院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时候一个人交的医保费用还不够支付一次感冒的费用。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集中力量筹集医疗费用,每个参保人,也就是参与医疗费用征缴的人,都可以享受医保的报销待遇。未参保者不能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医保每年都在上涨,往年缴纳的费用要存入医保基金账户,用于支付参保人的住院费用和特殊门诊费用。基本上当年缴纳的费用都用于当年的支出。以前年度如有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医保基金就像一个比较大的资金池,每年都需要收入来维持每年的支出。有的人可能只是出资,有的人出资就享有权利。这是医保缴费周而复始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