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宝刀与现在刀具

厥菜2022-07-07  26

(戚继光用的是钢刀,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宝刀斩铁如泥”?

先说古代有没有“宝刀”。古代真的没有空有“点头”这个说法。

聪明绝顶的曹植,不仅有七步诗,还有宝刀赋。

序言说:“在建安,父亲王维命一家公司制作五把宝刀,三年完成。龙、虎、熊、马、雀皆知,太子各得一枝,禹和禹的弟弟饶阳侯各得一枝,我家另外两位君王各得一枝。"

“我爹王维”就是曹操。“太子”就是曹丕。然后就是曹植本人和他的弟弟饶阳侯。他三个人一个“棋子”;另外两块是曹操自己用的。

用“没”做量词很有意思。

他还谈到了“宝刀”的形状,意思是“定圆定环,过滤心灵,创造形象”。后人把这种刀称为“环头刀”,是西汉时期创造的。见下图——

曹植当时把这种“点头”叫做“白碧刀”。

这件事在《文艺报》、《狄威》中也有记载,曹植是对的。

曹丕,曾经的百剑宗。

他在《典论》中说:“虞山剑术可以取短技之长。所以,我选了个好黄金,命他国做工,提炼,至于白碧。”他做了三把剑,三把刀和三把匕首。“白碧·包道三世:它长四英尺三英寸六分,重三磅六两。形似龟,名为灵宝;第二个像丹霞,名叫张寒,长四英尺四英寸三分,重三磅十二。其三尖如落雪,刃锋利,名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另制百刀,名龙麟,长三尺二寸,重二斤二两。”

“白碧”意味着百次锻造和冶炼。作为一个“君主”省份,历史上被称为“白玄金”或“白玄岗”,现在被称为“白玄岗”,实际上是1744年英国在整个西方掌握的“炸钢”。

(金代画像砖,持刀盾射箭步兵)

制作“白碧刀”耗时耗力,装饰豪华。三国时,深受贵族和武将的喜爱。

陶弘景的《剑录》中有很多记载。比如“孙权派张昭代周瑜为南郡太守,曾使一刀,背上有‘荡口将军’二字,共分八段”;“蒋钦拜异部司马,造刀,曰‘司马’,古隶书”;“为了活捉关羽,将军潘文片拜了巡抚,因为他刻了一刀写着‘牯岭’”,等等。

《剑录》中并没有说关云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三国志》也没提。

直到东晋十六国,有权势的人还是喜欢“白碧刀”。《刀陆缄》记载,“前秦福剑甘露四年制一刀,五千努力,名曰‘神功’,隶书”;“赫连勃勃夏,龙胜两年五刀,长三尺九寸,背上有龙雀环,金线。刘裕破长安得此刀,遂入梁”。

上面说的“宝刀”能“斩铁如泥”吗?曹植曾在《宝刀赋》中吹嘘宝刀,说:“故其优点是:地断犀皮,水断龙角;轻敲,刀刃不削。”

他说剑很锋利,在陆地上可以削掉犀牛的皮;在水中,它可以切割龙角。挥杆轻巧,刀刃无损伤。

曹植没说他能“斩铁如泥”。

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刀匠,名叫濮院。他曾经为诸葛亮制作过三千把军刀,制作的刀极其锋利。

《太平御观》引用《濮院传》说,“刀制,铁珠装于一竹筒。举刀断之,手落之,雉鸡若生雏。所以说它绝对是世界,因为有‘魔刀’。”

也就是说,溥元做完刀后,在竹筒里装满了铁珠,然后用刀猛砍。竹筒断了,铁珠撒了一地,就像母鸡下蛋一样。于是濮院造刀,成为当时的“绝活”,他造的刀被称为“神刀”。

蒲元的“神刀”锋利,能削竹筒,但没说能“削铁如泥”。

(晋代砖雕人像,带长刀的侍从)

那么,“白碧包道”或者“濮院慎到”有没有可能“斩铁如泥”呢?

从科学上讲,是不可能的。

或者有人看到过现在的剪切钢筋、钢材、钢板、钢管的操作。如果不需要电焊和热熔,一般用剪板机或切割机。

剪切机的原理是利用剪切力将被剪切的金属材料破碎分离。属于锻造机械的一种。除了上下剪刃的材料必须满足强度的要求外,还必须有电、机械、物理形成的剪切力。这种力量,跟任何大力士挥刀一砍,都没有可比性。

还有切割机,用“砂轮”切割金属,于是有了世界知名的“砂轮”品牌。这种切割金属的方法是通过摩擦和破坏被切割金属的物理结构来实现的。除了砂轮的质量要求,靠的是高速的“摩擦”,不是挥刀的力可以比的。

(商代青铜刀)

或者说,“包道”或“神刀”的材质很神奇,远胜于被“切割”过的铁。这个理由也不成立。

人类最早使用金属作为武器,是铜,包括紫铜和青铜,也就是加了铅和锡的铜。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刀属于齐家文化,有紫铜也有青铜,但只有10多厘米长,应该不是兵器。

商周时期盛行青铜兵器。那时候钢铁武器还没有出现,“削铁如泥”是无法比拟的。从材质上来说,青铜武器一下子切断钢制武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春秋之初,钢制武器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到了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

但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和工艺,如冶铁、锻造和淬火,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落铁”、“块状炼铁”、“块状渗碳炼钢”、“铸铁”、“百炼钢”等几个阶段。

也就是说,第一,没有人可以跳跃式发展。比如在使用陨石的阶段,无法脱碳钢;第二,先用先进技术和工艺的人和落后的人没什么区别,一种金属刀不可能打击另一种金属武器,比如“切瓜菜”。

(商代青铜刀)

汉代冶炼技术飞速发展后出现了“百炼钢”或“炸钢”。

曹操和曹丕以此为据,创作了《百剑图》。所谓“白碧”,大约不超过“十炼”,能使含碳量适当且分布均匀,增加剑的强度、韧性和锋利度。但是,“削铁如泥”比它难。

三国之后,制刀技术有什么高超的超越吗?

其实没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兵器和刀进一步广泛使用。最主要的变化是“青龙偃月刀”大刀和长刀的出现。

(唐代渤海墓出土长刀)

隋唐时期,唐六经是玄宗修订的法规汇编。其《维维寺兵工厂令》记载,唐代“有四种刀:一为仪刀,二为障刀,三为横刀,四为陌刀”。“横刀”和“生疏刀”是唐军配备的武器,旧唐书中有记载武将擅长用刀杀敌,并未提及任何“宝刀”或“斩铁如泥”的消息。

北宋吴窑中收藏了大量宋代兵器。刀是宋军的主要武器,包括八种刀-手刀,滴刀,弯刀,遮月刀,戟刀,眉刀,凤嘴刀和钢笔刀。见下图——

(宋曲刀、月遮刀、眉刀、凤嘴刀、笔刀、戟刀、降刀、手刀)

小说中所谓的“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等。,大概都是以《五经总纲》为蓝本,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道很难“像切泥一样切铁”。关键在于材料上没有突破。还是前面说的道理,其他任何钢铁物件包括武器都是用刀砍的。

还有辽代出土的兵器和刀,造型美观,但材质并不比宋代坚固。

明清时期,进入了“冷热兵器”并存的阶段。明代《武备志》、《军事训练史籍》详细记载了明军的武器。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常规武器,基本上仿照宋道的形状。长柄刀有钩镰、月牙刀、夹刀棍等。短柄刀又细分为短刀、腰刀、长刀。

(龙鸣刀、腰刀、短刀、钩镰、夹刀棍)

特别是戚继光在长期的实战经验中,非常注重武器的改进。敌人有阴柳剑法目录,用长刀总结了日本剑法。戚继光反复琢磨,把军刀改了,刀身窄,刀刃锋利,护手圆盘形,刀柄短,长89厘米,刀柄长16厘米。而被称为“心有刀法”的“抗日刀法”,就是为了利用日本刀的优势而设计的。

可见在刀式和刀法上比“斩铁如泥”更胜一筹。

清代长柄刀有镐刀、片刀、月牙刀、武术刀、切割刀等。除了武士刀,其他四把刀都是绿营士兵用的。刀,由草原牧民割草用的镰刀改造而成,颇具特色。短柄刀有顺刀、梯刀、窝刀、卷背双刀、刀、宽刃刀、巨刀等。

还是那句话,造型多变,材质相同,包括下面的皇家“宝刀”,也不能“斩铁如泥”。

(甘龙御用“鲤鱼肚”刀,现藏故宫博物院)

合金钢的发明是最近的事。

所以“古宝刀斩铁如泥”只能说是“小说家之言”或者“说书人之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6295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