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做了一辈子大臣,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差,就是因为“权”字。
让我们先来看看鳌拜的生活。他出身门阀,善于带兵打仗,军旅生涯辉煌。他是清朝的三代族长,也是清朝的实权官员。
看了一辈子,不想被“三代祖师”“权臣”这几个字忽悠。要知道,历史上的鳌拜从一开始就没有这么强大。让我们来看看三皇统治时期鳌拜的具体情况。看了下面的分析,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1.皇太极时期的鳌拜
当皇太极四处征战时,鳌拜刚刚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军事统帅。那时候的他,除了一无所有的地位,一无所有。然而,鳌拜确实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因为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他在皮岛战役和晋松战役中取得了胜利,镇压了农民起义,立下了许多战功。
鳌拜以其真实的战功赢得了皇太极的重视和信任。皇太极封他为“满洲第一勇士”,视他为心腹。
皇太极时期的鳌拜,作为一个常胜将军,是很光荣很辉煌的,但是你要知道,那时候他只是一个武将,一个出去打仗的将军,手中没有任何权力。至于国家大事,他就插不进去了。
在这个阶段,鳌拜的头脑相对简单。他和皇太极是君臣关系,也是满人的主仆关系。他展现能力的舞台和机会是皇太极给的,他的荣誉也是皇太极给的。作为一个单纯的武将,对皇太极誓死效忠,也是正常的反应。
2.顺治时期的鳌拜
皇太极死后,鳌拜迎来了新的身份,这也让他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
因为皇太极突然去世,没有皇太子,所以谁来当下一任皇帝成了朝廷的难题。有三个候选人,大哥豪格,皇帝的弟弟多尔衮,皇帝的第九个儿子福临。豪格和多尔衮打得最凶,还没来得及打出结果,外敌入侵来了,李自成的军队打来了。这种情况迫使他们紧急停止了内部争斗,于是年仅6岁的福临被推到了龙的位置上。
此时,鳌拜仍抱着忠于皇太极的纯粹想法。基于这种想法,鳌拜在三人争夺皇帝位置时支持了皇太极的儿子。无论是豪格还是福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当了皇帝,都是全心全意支持的。所以豪格和多尔衮争论的时候,他支持豪格,福临登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支持顺治这个小皇帝。
顺治登基后,鳌拜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国务大臣。这一地位使他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尽管他手中的权力似乎越来越大,鳌拜此时的处境却很糟糕。
顺治即位,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共同辅政。
自从多尔衮当上了辅政大臣,掌握了实权之后,鳌拜的日子就一直不好过。多尔衮想起当年自己争夺皇位的时候,鳌拜总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所以心中对鳌拜充满了仇恨。处处打压鳌拜,尽快制裁鳌拜。最夸张的时候,鳌拜在短短几个月内两次被捕,以“讨论死亡”。也就是说,认真讨论鳌拜是否应该被处死。
你知道,当时鳌拜没有犯任何错误。当他在打仗时,他由鳌拜率领,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战役。所以想一想,那时的鳌拜有多糟糕?他在外面冒着生命危险,努力工作。回到家,不得不被多尔衮陷害。很难说他是否能活下去。
因此,在多尔衮掌权时期,鳌拜不仅无能为力,而且处境危险,几次差点被多尔衮处死。
直到顺治皇帝长大掌权,鳌拜才得以重生。
顺治七年,多尔衮驾崩,13岁的顺治皇帝得以执掌大权。
鳌拜对顺治的支持和忠诚,从顺治这个小皇帝就可以看出来。近年来,顺治对鳌拜的不公可见一斑。顺治一掌权,鳌拜就受到重用,成了心腹大臣。
鳌拜开始与皇帝和所有有权有势的大臣讨论军事事务,而在这方面,鳌拜的表现也很出色,顺治皇帝更加看重他。
鳌拜的实权是顺治给的,所以很容易理解他对顺治忠心耿耿,对顺治毕恭毕敬。
3.康熙时期的鳌拜
鳌拜的另一次权力飞跃发生在顺治去世的时候。
顺治临死前,已经为小康熙做好了打算,安排了四个辅政大臣,其中一个就是他的心腹大臣鳌拜。
此时,鳌拜的心态与以前大不相同。
他自以为是大英雄,在军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如此忠于大清的臣子。他跟过两个皇帝,资历老,贡献大。
其实平心而论,康熙朝的时候,和鳌拜一起参加晋松战争的老兵也就那么几个,缺少能在朝廷上制衡他、打压他的人。
与此同时,鳌拜的武将出身,个性暴露,缺乏圆滑的政治头脑。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就了他在康熙朝的嚣张跋扈。
在这个阶段,鳌拜已经被权力迷惑了。他原本在四个侍郎中排名第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觉得三人没有资格排在自己前面,政治地位应该再提升,应该有更大的权力。
为了打压其他三位,为了争取权力和地位,他故意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以朝廷为荣,在所有官员面前表现出对康熙皇帝的蔑视,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得寸进尺。
后来发现,他公然假传圣旨,违抗圣旨。康熙皇帝在朝廷发号施令,他在底层直接否定,让康熙颜面尽失。康熙皇帝说禁止做任何事情,他回去后就决定做。
为了震慑官员,他残忍无情,胆大妄为,直接迫害敢于反对和指责他的官员。
索尼死后,鳌拜的言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不断向康熙施压,迫使康熙处死苏克萨哈。
这时,没有官员敢在法庭上与鳌拜唱反调,许多官员都巴结他。可以说他在朝中独揽大权,皇帝也没办法。
达到权力巅峰的鳌拜已经疯了。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顺治皇帝让他做辅政大臣的初衷,忘了一个满族奴才和皇帝主子的主仆关系。
摘要
鳌拜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对比,是因为“权”字。
他出身贝奥武夫,个性暴露,缺乏天赋和长远规划。
在皇太极和顺治统治时期,他的权力没有那么大,实权有限,内心的护主思想更加纯粹。
到了康熙朝,他当权了,够资格了,就飘然而去了,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自然也就没关注小皇帝康熙了。
但是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对鳌拜有一个误解,就是他是否有叛逆之心。
根据《清史稿》记载的分析,鳌拜并不想造反。他不想把康熙推倒当自己人。当时康熙抓住他,给了他一个十恶不赦的“三十大罪”的单子。其实是有水的,有些罪名是捏造的。
目的是揍死鳌拜。如果鳌拜的所作所为说实话,鳌拜把自己的战功和自己的身份、资历拿出来,打不死他,那就更惨了。
康熙末年(1713年),去世多年的鳌拜被封为“一等阿士哈尼哈番”。
雍正年间,对鳌拜进行了祭祀安葬,恢复了他一等公的名声,并赐他一个爵位。
皇帝对他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他是一个意图谋反篡权的有罪大臣,就不可能为他恢复任何名誉。
而且据史料记载,在鳌拜的豪宅里,并没有发现篡权夺权的物证,什么“龙袍加冠”都是电视剧虚构的。
一些历史学家评论了鳌拜。他是一个非常适合领导战争的军事统帅,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但他不适合上朝,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鳌拜,每当他知道一些策略,知道他得到的越高,他应该越低,知道朝臣的权力太大,吸引帝国的制裁。他不会当一辈子兵,最后会以一个房产主的死而入狱。
有一句话用在鳌拜很贴切,“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这样才能实现你的最终目标,初心很容易得到,但总是很难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