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动物的骨头也能产生“舍利子”,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别说动物,普通人也不能产生舍利子。我记得很久以前,我写过一篇分析舍利子化学成分的文章。当时很多佛教徒留言说:舍利子是功德慈悲的物化,根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科学无法揭示佛教的奥秘。
当时我和佛教徒争论,试图用科学事实说服对方。但事后看来,佛教是信徒眼中至高无上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有时超越一切科学。因此,本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舍利子的形成,仅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佛教文化,同时希望佛教信众能够理解普通人眼中的科学。
与佛教一样,舍利的名称源自印度,是梵文arρra的音译,也可译为“西里罗”。本来是指尸骨骨灰晶体传到我国后逐渐被神化,不可能是一个和尚能形成的。但实际上,科学对舍利的态度一直是“识破不说真”,这完全是为了尊重佛教文化信仰。在民间言论中,有人认为舍利子的形成是人的石头,也有人认为是随身佩戴的佛教器物。其实这两种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人类的石头根本经不起高温灼烧,也不可能五颜六色,更别说成千上万了。至于佛具,不太靠谱,因为很多和尚火化的时候都不戴。
遗迹形成最科学的解释是骨结晶,即体内有机物完全燃烧后留下的一些无机盐、碳酸钙等成分。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结合成分元素分析仪的分析,这些遗物主要由磷酸盐、硅酸盐、碳酸钙,以及一些氧化铝、氧化铁、二氧化钛、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成分组成。这些元素在科学面前是看不见的,组合在一起就可以重组成金光。而且碱性体质越强,体内矿物质含量越高,对应的骨密度也越高,所以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晶体。
至于为什么有的和尚舍利子多,有的和尚舍利子少,有的颜色单一,有的颜色多样,那就要看烧的时候的温度了。一些科学家也对此做过专门的实验。提取一些不同骨龄的人骨后,在不同的火焰温度下燃烧。发现当温度达到200度时,骨骼会收缩断裂,而当温度上升到400度时,骨骼中的有机分子会相互结合。当温度上升到600度时,有机分子会进一步结合成晶体。当温度继续上升到1000度左右时,晶体开始融合生长。当温度超过1600度时,超微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晶体的形成。普通柴火燃烧的温度基本在600-1600度之间,所以产生不同的晶型和数量是常识。
知道了“遗迹”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得出结论,动物的骨头也能产生晶体,但自始至终,动物都是直接埋在地下,很少燃烧。即使是佛教的动物也没有经过焚烧处理,所以看不到动物晶体(这里只讨论动物骨骼的结晶,不涉及佛教文化,佛教信徒请谅解)。此外,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人为人工制作文物的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也许这种舍利子在佛教文化中根本称不上舍利子。毕竟里面没有信仰的力量,但是用在科学分析上可以进一步证明。
最后,科学和信仰并不冲突。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不存在诋毁。
欢迎关注。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