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普通工薪族,现在的房价应该是比较高的。
根据机构的数据,目前全国商品房均价超过万元的城市有80多个,主要是一二线城市,也包括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当然,均价可能不足以一窥全貌,因为当一个城市的均价超过一万,就意味着核心区的房价可能在2-3万。比如一线城市均价5-6万,正常地段价格基本上万,十几万一平米。
所以在大城市买房,每月房贷1万到2万很正常。小城市虽然绝对房价低一些,但收入也低很多。每个月去掉必要的生活费后,每月还款压力也不小。对于我们这些还没买房的人来说,真心希望房价降下来。
然而,这些住房问题在富人眼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央行发布的2020年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家庭拥有3套及以上住房的比例为10.5%,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你身边拥有3套及以上住房。他们为什么这么爱买房?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几年随着钱的不断增长,手里的积蓄其实在贬值。以2005年和2021年为例,M2分别为29.8万亿和230多万亿,也就是说,在大约15年的时间里,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0倍。看到购买力被稀释,有闲钱的人需要依靠保值增值的载体。在没有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房子无疑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这样,城镇化产生的“新市民”是刚需,保值增值的投资群体形成了住房市场的强大购买力。这也是近20年来“房价涨多跌少”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吗?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至今的22年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为58.9万亿元,在地方和国家财政中占比极高。卖地收入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地铁、医院、学校、公园等配套设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中,带动了数十个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园林、装饰等。不可否认,房地产促成了今天城市化的成就。
但是,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比重真的是越大越好吗?对此,中国社科院曾发布专业报告认为,房地产对经济正负效应的临界点为9。超过这个比例,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就会由正转负。原因在于,由于房地产的赚钱效应,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和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企业也会在房地产配置生产和创新资金。例如,近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所以结论是,适当比例的房地产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比例过大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压作用,得不偿失。
房地产终于迎来了“转机”,国家出了很多招。
首先提出“住在没有投机的房间里”。房子是用来住的,通过限价、限贷、限售等行政手段将投资投机需求清理出市场。这样,当楼市回归到真正的理性需求时,市场就不会那么容易出现火爆的局面,抑制泡沫的增长。
其次,不需要房地产刺激短期经济发展。受内外环境影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可看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处于下行通道,房地产被有效用于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些地方,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措施基本上都是“一日游”。比如黑龙江的救市政策,前几天从官网撤了下来,国家的目的很明确,不能再用房地产来刺激经济发展了。
第三,为整个房地产行业降杠杆。无论是对开发商的“三条红线”,还是对银行的“两条红线”,都要限制房地产行业的无序开发和高杠杆操作。今年降杠杆以来,虽然我们看到一些大型房企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债务危机,但国家基调很明确,只是个别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言下之意,降杠杆的规范行动会进行下去,不会因为一时的问题而中途终止。
在多重调控措施下,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会失速,这是必然的结果。这个经济比例空白怎么补?在最近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实际上做了很多安排,特别是对实体经济。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技政策首次作为七项关键政策并列提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护楼市还是实体经济?央行再动,国家也做出选择(给出答案)。
作为央行经济金融支持的指挥棒,相关政策倾向决定行业兴衰。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下,12月15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向市场投放1.2万亿元。市场上很多人希望央行在货币政策上也给予房地产基金支持,但RRR降息的文件写得很清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明眼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照例不存在房地产,但这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百城住宅库存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三四线城市楼市库存总量为2.2亿平方米,环比增长2.6个百分点,为2016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连续37个月呈现库存同比增长趋势。在高库存水平下,统计部门最新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运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59个城市出现下跌,其中二三线城市跌幅扩大。
如果让这个结果继续下去,可以看到三个现象:
第一,资金和债务紧张的房企越来越难以依靠促销获得现金流。因为,谁不担心买烂尾楼?便宜未必受市场青睐。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人们更关心资金的安全性。
其次,房子不好卖,开发商就没有拿地的动力。比如第二次、第三次全国集中供地,大部分城市的土地都是开发商用脚投票,到处都是拍卖终止。深圳、上海、杭州、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例外,其他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第三,买家观望。“买涨不买跌”一直是楼市的法则。大家都担心没有买到底,而是买到了半山腰。理性购房者的态度是,他们至少会等市场稳定下来再出手。所以有业内专家说了一句看似很有道理的话,“降价销售未必有抱团的好效果”。
事实上,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这种变化,监管层早已有所预测和处置。9月底,央行和银监会在论坛上表示,要平稳有序投放房地产信贷,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10月15日,央行在三季度金融统计例会上作出表态。房价稳定后,城市房贷供求关系也将恢复正常。提到金融机构对“三线四档”有“误解”,意味着强烈的纠正。从业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购房者的房贷支付速度明显加快了。12月3日,证监会表示,支持房地产合理正常融资,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当然,如果这一切都不能完全消除购房者等群体的顾虑,央行还会再来一次。据12月21日《全国商报》报道,央行、银监会发文鼓励优质房企收购房地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为并购重组提供金融服务,促进行业风险出清。购房者释放的信号很明确。如果有合理的住房需求,就不用担心买烂尾楼。你应该开枪。
随着央行的连续动作,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新变化:
1.12月21日,杭州第三批集中供地成交,35宗地块无一级拍卖。其中,24宗地块登顶,需摇号,总成交价约763亿元。
2.房地产领域的变化。12月21日的同花顺数据显示,行业板块中,房地产开发上涨6.33%,房地产服务上涨7.62%,特色小镇上涨4.84%,装备大厦、土地出让等多个板块紧随其后。
这一切,其实国家在上两次高层会议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1.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2.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期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3.促进经济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数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推进改革,用好时机、出好效果,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在国家的调整下,房价的走势基本已经定型。
经过近一年的持续降杠杆,房地产调控成效显著,市场泡沫得到明显抑制。同时,支持刚需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的市场环境逐步建立。同时,加强了“稳”的预期引导,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保证房地产的目标,但我们不要忘记,这不是刺激,房地产投机更不可行。而是让房地产回归原位,保持良性健康发展。在这种思路下,房价的走势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依然会遵循热控冷稳的思路。不要指望房价会暴涨,也不会有大的调整。在某个盒子里运行是未来房价的基本趋势。当然,不同城市的楼市基础不同,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也是正常的。
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实体经济,都落后于“实现质量稳步提升、数量合理增长”的目标。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首先要稳而不降,所有的调控政策都要有一定的度,有可能的话才能有进有出。在笔者看来,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其实并不对立,不存在你中有我的关系。前者也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一个度,和谐共生,是各方所期待的。现在的政策微调修正就是基于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概都是如此。
无论是楼市还是实体经济,最终都落到了“实现质量稳步提升、数量合理增长”的目标上。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首先要稳而不降,所有调控政策都需要有个度。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仍然可以取得进步和成长。在笔者看来,楼市和实体经济其实并不对立,不存在你中有我的关系。前者也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一个度,和谐共生,是各方所期待的。目前的政策微调修正案就是基于此。
总而言之一句话,稳定楼市,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集中精力发展实体经济,大概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情况。